《清风亭》周信芳饰张元秀。
京剧《清风亭》是一出讲孝道的戏。张元秀夫妻老来无子,将拾到的孤儿张继保认为义子,养育成人。张继保十三岁那年找到了亲生父母,又考中状元,不认养父养母,张元秀夫妻悲愤自杀,张继保被天雷劈死,故此这出戏又称《天雷报》。
天雷劈死不孝子,非常符合传统价值观。然而个人觉得,从现代欣赏角度而言,这出戏的戏情戏理相当之令人不舒服。从头至尾,看不出张元秀作为一个父亲的慈爱,令整出戏的感人程度大大打了折扣。
张元秀收养孤儿的缘由,不是因为善良和同情,反反复复提到的只是继承香火:“老眼昏花血气衰,恩养一子接后代”“我今无子又无钱,抱养一子接香烟”。张继保逃出家门,亦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因为家暴:“因不肯读书,被他赶打在外”“被你终日来拷打,不该将他赶出门外”。老夫妻在清风亭上盼子,唱出了整出戏里最深情的几句话,然而依然看不出父母的关怀体贴所在:“这正是路在人不在,远望天涯泪满腮。儿再不能与为父把草鞋来打,儿再不能替为娘把磨挨。儿再不能与为父要笔要砚,儿再不能向为娘要袜要鞋。”——这儿子在家中,与一个小工也没什么区别。知道张继保高中状元后,也不是为儿子欣喜,喜的是:“少不得我就是一位太老爷了,你呀,就是太夫人哪。”
大约这就是传统中国父母心目中的亲子关系吧?生你养你便是恩德,不听话便是不孝,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材……丝毫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居高临下不能平等对待,理所当然地索求孩子的回报,永远不能剥离依赖关系。能给孩子提供笔砚鞋袜,已经算是尽到父母责任,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甚至成功之后的肯定与鼓励,都不在父母的考虑范围之内。
生养儿女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不想清楚,只怕难以建立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作为一个孩子已经成年的母亲,我深切觉得,生儿育女不是为了防老,更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亦不是施恩,只是体验人生的途径之一,真正需要感恩的应当是你自己,感谢这条小生命丰富了你的生命,让你体验到从头孕育并陪伴一个小人儿日渐成长的乐趣,感谢这个世界让你领略生命的奇迹、家庭的幸福、人生的精彩。那个小人儿必将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在另一个家庭单元里生活的“别人”,你没资格也没必要向他索取回报,他没义务也没可能终身做你的附属,你付出的所有辛苦,在他叫出第一声奶声奶气的“妈妈”时,在他扑在你怀里咯咯欢笑时,在他长大成人,收获越来越多的进步与成长时,都已经回报给你了。至于孝道,那应当是每个人的自省,而不是强加给儿女的道德绑架。
当然,看传统戏,主要看的是四功五法,并不是戏情戏理,更不能用新时代的价值观去考量旧社会。古代社会保障不完善,养老体系不健全,“老来受苦实可怜,有钱无子也枉然”,为了活命,唯有倚赖儿女,甚至哀求儿女行孝,这才是真正令人落泪的凄苦,也是《清风亭》这出悲剧产生的根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