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音像版《三岔口》,是你蠢?还是我蠢?
京剧“像音像”工程自2016年启动实施以来,三年间,公然造假,劳民伤财,置舞台艺术的特性于不顾,愚弄观众,为国粹艺术掘墓,对此,本刊总编孙佳良老师早有论述(公然造假的“像音像”工程)。不曾想“像音像”工程依旧我行我素,大行掩耳盗铃之举,文戏靠“像音像”遮丑,武戏也以“像音像”做遮羞布,竟然还拍摄了京剧《三岔口》的“像音像”,真不知道是这件事的主导者傻了,还是他们一直都在拿广大观众当傻瓜?
《三岔口》一名《焦赞发配》。取材于《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回。京剧《三岔口》是短打武生及武丑的代表剧目之一,老《三岔口》中刘利华称“琉璃滑”,勾歪脸,是一个阴狠毒辣的反面角色,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出国演出的需要,由中国京剧院在原剧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将“琉璃滑”改为刘利华,将反面角色改为正面角色,去掉了“拍瓦”等内容,结尾也改为皆大欢喜,1951年,新《三岔口》由张云溪、张春华二位先生带出国门,并在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中获得荣誉,自此,《三岔口》也成为了各京剧院团出国演出的必演剧目之一。
之所以选择《三岔口》作为出国交流剧目,是因为该剧故事结构紧凑、开打设计巧妙、舞台布景简单,能够将中国京剧的艺术特色一一囊括。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岔口》的表演近乎于哑剧表演,任堂惠和刘利华在漆黑的屋子里,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身影,仅靠听觉与试探判断对方的位置,而后进行激烈的打斗,不仅考验演员的功夫,更考验演员的表演。就这么一出近乎于哑剧的剧目,非要做成“像音像”,像在那里,音录什么呢?这就如同郭德纲在相声《学电台》中所说的,下面请大家收听魔术节目.......好,魔术节目播放完了。
《三岔口》中唯一可以后期录音的,估计也就只有场面了,可无论是打鼓也好、铙钹也罢,看的就是乐队跟演员之间的现场配合,这也就是为什么名家大角都要有自己的鼓师、琴师。
演员同鼓师、琴师合作的久了就会产生默契,这里拖一下,那里衬一下,实在一口气没倒上来,琴师就把过门再拉一遍,遇到演出《打金砖》,汉刘秀摔僵尸之前,大拇哥要给鼓师一个信号,鼓键子和演员的表演要做到可榫可卯,天衣无缝。 现在好了,有了“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了,演员先在舞台取像、再在录音室录音、然后演员给自己的录像配音,乐队也在后期为演员的录像配伴奏,如此乐队再也不用和演员合作了,演员自己演自己的,演员录完之后,乐队再守着“录老师”伴奏,倒是省了磨合,省了吵架拌嘴,可最终受损的是广大的观众,是传承了近三百年的京剧艺术。
如此“像音像”,不过是为敬师不到,学艺不高的演员遮丑,为国粹京剧挖坟,除了巧立名目消耗国帑,肆意挥霍纳税人的钱,我实在想不出这个“像音像”工程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所在,演出过程中再配些假掌声,简直是从头假到尾,京剧已经亡了,可仍有这些不肖子孙在这里将京剧鞭尸,把祖宗传下来的艺术榨干、吸干,这项工程不应该叫“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应该叫“中国京剧掘墓人分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