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院成立传统剧目工作室 老艺术家为传统剧目加工整理献计献策
为了弘扬和传承发展京剧艺术,将濒于失传的、有挖掘价值的传统剧目进行有效的挖掘整理,解决目前传统剧目数量锐减、可观赏的剧目种类数量较少的现状,北京京剧院于8月13日宣布成立传统剧目工作室,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与北京市文旅局副巡视员马文为传统剧目工作室揭牌。李玉芙、李崇善、罗长德、黄德华、谭孝曾、阎桂祥、赵葆秀、叶金援、杨少春、李文敏、周铁林、刘耀春等老艺术家见证这一时刻,并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对传统剧目的挖掘、加工和整理献计献策。
刘侗(左)马文(右)为传统剧目工作室揭牌
传统剧目工作室设在创作(研究)部,由创作(研究)部负责统筹挖掘整理的前期工作,包括挖掘整理剧目的遴选、剧本加工整理以及抢救挖掘剧目实施方案的制定等相关工作。挖掘抢救整理的排练、演出等工作,由演出团负责完成,包括制定排练计划、安排乐队练乐、坐唱以及统筹演出等相关工作。排练过程中,将聘请老艺术家完成排练指导工作,确保传承保护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传统剧目的挖整理主要着力于发挥目前健在的、具有一定权威的剧院内外老艺术家的教学及示范作用;着力于人才培养,老中青传帮带的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于提高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的艺术质量,将传统剧目以高水准呈现在舞台上;着力于强化理论体系的建立,对挖掘整理的传统剧目进行研究、记录以及数字化档案管理等成果转化。
与会老艺术家们指出,北京京剧院拥有丰富的保留剧目和流派资源,马、谭、张、裘、赵五大流派及其保留剧目为北京京剧院创下了极盛时期的辉煌,但有些流派的传承却不太理想,如老生余(叔岩)派,而有些戏如花脸郝(寿臣)派的《黄一刀》、吴素秋的荀派戏《苏小妹》等,都很少演出,赵(燕侠)派的《碧波仙子》和《红梅阁》也应成为常演剧目。也有专家认为整理加工传统剧目,要有合理的取舍,要契合新时代的审美,如近年来中国京剧基金会委托整理加工的《南界关》《朝金顶》《二子乘舟》《广泰庄》等戏,都很成功。此外,也可移植其他剧种优秀作品,如京剧《穆桂英挂帅》就是从同名豫剧移植过来的,《望江亭》则由川剧移植而来。在人才培养上,如今虽有“魅力春天”等品牌活动,但流派戏的传承仍是重点。
参加座谈会的老艺术家合影
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指出,未来的北京京剧院将以传承发展京剧艺术为使命,以北京京剧院传统剧目的薪火相传为己任,以丰富京剧舞台剧目为出发点,尤其是武戏剧目,弥补京剧市场剧目供给不足,确保京剧艺术活态传承,为京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培养剧院的中坚力量进行更有益的挖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