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似九秋月 灿如三春花
四郎探母是骨子老戏,集齐了京剧各个行当,就是所谓栓角的剧目,也是京剧戏迷必看剧目。大家看过的铁镜公主大多是青衣演出的,花旦演的颇为罕见。而8月4日在长安大剧院演出的这场《四郎探母》正是花旦演员常秋月挑战自身,也给观众带来崭新感受的一场好戏。
大幕拉开,伴随着杨四郎一声长叹,这部已经不知上演了多少次的京剧,再次以长盛不衰的魅力,绽放在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上。宋辽交锋,龙虎相争,生死离别,恩怨情仇,家国之思,尽在戏中。一场看罢,无限慨叹。尽管每一句台词都耳熟能详,依然触动你敏感的心弦。
现场的戏迷还是会为铁镜公主送走四郎,抱着孩子眺望背影而惆怅,为四郎回营后给佘太君“老娘亲在上受儿拜,千拜万拜也折不过儿的罪来”而泪盈,会为四嫂见到失散多年的丈夫却又立刻面临分别而悲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烽火连年,亲情万金。然而身处两国,都是骨肉,两下撕扯,五内摧伤,可叹四郎,何以自处?人生有多少如此进退维谷又不得不为的困境?这就是《四郎探母》绵延上百年的魅力。
张建峰的杨四郎,常秋月的铁镜公主,尚慧敏的萧太后,裘识的杨六郎,翟墨的佘太君,刘明哲的杨宗保。北京京剧院最强的阵容,奉献了最高质量的演出。七月北京,黄昏风雨,座无虚席的长安大戏院给他们一阵阵如雷的彩声。
今天京剧舞台上老生行当中流砥柱的张建峰,英武潇洒,干净利落。裘识、翟墨,刘明哲青春照人。71岁的尚慧敏龙行虎步,金声玉振,一出场就是长达半分钟的掌声。这是最有神韵的萧太后,是尚家才能塑造的萧太后,让对京剧一往情深的观众为这个尚字心折。尚慧敏以无与伦比的天赋和才能,彰显着尚小云和京剧世家的光芒。最令观众新奇又欣喜的,这个铁镜公主,是荀派的。
大家心里认为的荀派,适合小丫鬟,民间少女,大部分是些身份平凡的小姑娘,很少会演公主,贵妃,大家闺秀。荀派的唱腔总有几个弯儿,婉转又俏皮;荀派的身段,总会耸肩,捂嘴,偷笑,伸出食指指点,表现年轻女孩的娇憨。但是这样的唱腔身段,怎么来表现一个大国的公主?
这也是京剧演员都要面临一个巨大的考验——同一行当演的戏都是一样的,剧情,身段,唱腔,念白都是规定好的,那么自己在哪里?
常秋月有她自己的理解。她保留了荀派唱腔靓丽,生动,甜美,同时又兼顾了梅派的端正,典雅,也有她开蒙的筱派的泼辣,大气。看了这场戏,你会明确感受到荀派的艺术特点,偶然出现的颤音,半音和标志性的滑音,荀派独特的“水果甜”的声音和表情,都令人愉悦。而在身段上常秋月更多借鉴了梅派的正大,很少使用荀派的零碎小动作,步法指法皆端庄舒缓,以此自持,顾及了铁镜公主身份的高贵。
常秋月天生的淡雅清新,令她塑造的铁镜公主,更年轻,更纯真,更痴情。荀派是京剧旦角流派中最生活化的风格,更接近现实,因此更有亲和力。念白抑扬顿挫,以京白为主,还树立了独特的韵白京白掺杂的方式,更显得活泼幽默,《四郎探母》里的铁镜公主基本都是京白,这对于常秋月这样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说就有了天然优势,字正腔圆的京腔京韵,清脆流畅,带着京剧特有的滑稽可爱,缓解了紧张的剧情,成为本剧吸引力之一。
常秋月的扮相是很典型的荀派演员,有一点娃娃脸,一颦一笑流露出青春少女的纯情秀丽。她演的铁镜公主是漂亮的,同时也有作为“番邦女子”的艳丽和敞亮,再加上一次次更换的旗装,如花如月,照亮舞台。
今天的京剧演员都明白演戏演人物而不是演流派的道理,只是因为京剧本身的超高难度,完成既定程式已经不易,再顾及人物实属难能。京剧的程式是一道高耸的屏障,失去这个屏障就不是京剧,(这也是许多新编京剧得不到戏迷认同之处),禁锢在这个屏障之中又会令观众审美疲劳。优秀的京剧演员一生的追求就是在这个屏障内外找到自己的存在。常秋月在这方面表现出来优异的天赋——一旦上台,心理就建立起清晰的人物形象,就拥有了这个人物的灵魂,她就每一句念白每一句唱腔都在朝完善这个形象努力。她在舞台上是强大而自信的,对自己的声音,做派,表演完全自信。因为自信,才充分展示了对人物的诠释,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在这份难能可贵的自信中,流派已经变成了自由切换的手段,需要什么就顺手拈来。
常秋月拥有的能量比她现在展示出的更大,她如原野笛声般甘甜嘹亮的嗓子,对人物深刻的理解和把控,将在未来更多的剧目中表现出来,让观众更深刻感受到荀派艺术的魅力,京剧的魅力。她会涉及更多的人物,更宽广的的社会生活,渐渐营造出属于她自己的一个艺术世界。她能演《红娘》《勘玉钏》《四郎探母》中正面美好的女性,也能hold住《乌龙院》《战宛城》《翠屏山》中“坏女人”的形象,并且都演的有血有肉,生动可亲。
这场高质量的演出带给现场观众深厚的享受和满足感,对台上每一个演员充满热爱与敬意。他们在今天京剧艺术逐渐小众的时候,表现出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骨气,以平日刻苦的努力,在舞台上展示着绚烂的京剧。因为有这些优秀的演员,支撑起国粹京剧的今天,让京剧依然不可替代,不可或缺,让观众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