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的八本京剧连台本戏《珠联香采缘》
上世纪20年代初期,连台本戏在上海非常盛行。这张是由北南至的"文武须生”白玉昆先生演出新编历史京剧《珠联香采缘》的老戏单,此剧为周信芳先生编剧,一般分两天演完。首演于1922年3月25日和4月1日,各演四本。丹桂第一舞台开幕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在原新丹桂茶园的旧址上重建的,位于上海四马路大新街,现在的福州路。周信芳先生曾出任后台经理,民国19年(1930年)5月拆改为店面,至此结束了它的“演艺”使命。
老戏单由郑健强提供
1922年4月29日(壬戌年四月初三),绅商特烦全班文武艺员在一夜演完《珠联香采缘》。一至四本讲述明朝嘉靖帝听信谗言斩杀忠良杨继盛,杨夫人携子杨遇春逃回原郡,严嵩私通敌寇,杨遇春在观音阁内与真璞香相逢,订婚再次潜逃,途中又遇仇月香,海瑞聚众参奏严嵩,文武官大闹金殿,真璞香为夫夺魁,入赘陆府,说明缘由设良谋,杨遇春奋勇战群寇,四香团圆。五至八本演绎狠狼狼练兵报仇戚继光得胜报捷,杨遇春遵恩师遗命娶谷香,当殿奏本替父鸣冤,海瑞秉公保奏,杨遇春奉旨完婚娶四香纳四采,严嵩游长街金碗讨饭,忠良全家告职还家归隐。如今,这出戏的一切风格已经不得详情。
为适合不同阶层人士观看,戏院票价分为不同档次,最高价是优等官厅和花楼定价壹元(银元),有钱人带仆人入场也需买票壹角最低档。这出八本连台戏演员多达68人,行当齐整。仅丑行中就有来自徽班的徽丑、昆班的昆丑、梆子班的秦丑、京班的京丑以及上海本地的沪丑,可谓五花八门,风格迥异,流派纷呈。周五宝就是徽丑的代表,早年傍周信芳演出《清风亭》饰贺氏,《扫松下书》饰公差,《打严嵩》饰严侠等,表演规范,善于衬托。李少棠原唱小生、武生,后改丑。草上飞本名刘德林,抗战时期,曾在东北赤峰参加太平戏园演出,出身上海小金台科班,该科班创办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各科以华、飞、春、庆、永排字,主要以培养配角人才为主,这与其他科班的教育形式有所不同,如戏单中的马春禄(花脸)是春字科,李永提(武二花)、刘永高(武生)是永字科。王奎官出于李谷香创办的芳字科班,名为王奎芳。还有花旦演员筱灵芳、老生演员吴坤芳。吴是吴巧福之子,名小生吴彩霞的弟弟,1939年病故于沈阳。元元旦在科班排名高喜玉,早年以梆子、京剧全才得名,在当年有“一时无双独一武旦”之称,拿手戏《马上缘》《双摇会》《取金陵》《夺太仓》等,与花脸演员钟喜久皆为喜连成社头科弟子。罗小宝早年跟随王瑶卿先生学习花旦,倒仓后改工谭(鑫培)派老生。宋志普老生演员。月月红本名吴丽卿,旦角演员。陈嘉祥祖父为清廷供奉、昆小生陈金雀,兄长是名老生陈嘉麟,本人习小生。张月楼曾任老天仙茶园的武管事,是南方武戏老式打法的代表。金少山当时还只是班底,他最初到上海谋生的引路人就是在《珠联香采缘》中饰演杨遇春的白玉昆先生。冯志奎虽为北京人,但久居江南,他的念白响亮,台步坚凝,做工雄健,善于架子花,是老辈净行的佼佼者,在小金台科班教花脸行当。郭春华艺工文武老生。高三魁出身刘凤舞培训班,老生演员。南派旦角王灵珠系梆子改京剧,青衣、花旦皆擅长,长期傍周信芳演出。刘四立演出以“准、脆、帅”为特色,是位英俊勇猛之武生,常演《康郎山》《栖梧山》《战濮阳》 等,在1920年代初期,周信芳曾在刘四立的新戏中为之配戏。“表演圣手” 冯子和是南派京剧旦角、戏曲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擅演新戏,勇于创新,自编自导自演剧目《红菱艳》《冯小青》 等。王兰芳凭脚底下功夫独步江南,拿手戏《阴阳河》无人能比,《四郎探母》 饰萧太后仿慈禧太后手戴银指甲,是南方头路花旦。
“梨园八骏”之一的白玉昆,北京人,出身于天津德胜魁科班,20岁后移居沪上,他的唱念吐字清晰,快巧精俏,善于大段念白强化人物,当时与周信芳并驾齐驱,素有“白玉昆的嘴,杨瑞亭的腿”之称,现今白玉昆“嘴”上的功夫也已失传了,他的代表剧目《天雨花》、《疯僧扫秦》等,在音乐、唱念、动作方面进行了改良创新,八十年前他曾在靠旗安上灯泡,运用[四击头]亮相脚踩开电源浑身发亮,使观众为之一震,因此有“摩登武生”称号。
连台本戏培养了大批演员,同时也培养了大量幕后职员,在安置、切换布景时进行的工作需要技巧:快、准,一人身兼数职来完成。今天这些技巧与连台本戏一同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