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梨园伶人的自我修养
《旧京伶界漫谈》 张文瑞 著 中华书局
C位、打Call、饭圈……当下粉丝为自家“爱豆”摇旗呐喊的阵势层出不穷,看似疯狂的举动在演艺圈也不足为奇。早在百年前的京城梨园,就有不少戏迷为了捧角儿使出各自的看家本事,拉帮结社台下叫好自不必说,不惜财力包厢占座,为其写诗著文制作题匾,更有甚者不顾家宅着火听完谭鑫培整出戏,也有宦家小姐“非梅兰芳不嫁”患相思病郁郁而终……今日娱乐圈仿佛往昔梨园行的复刻,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张文瑞的《旧京伶界漫谈》兼具行内史料与圈内八卦,细数江湖规矩和隐语,揭开北平梨园伶人的台前幕后和轶事鳞爪。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身为资深戏迷,张文瑞自幼年起便浸淫于京城京剧文化中,听前辈唱戏,与票友聊戏,又将途中见闻以京片子原汁原味为看客一一道来。在他看来,被誉为国粹的京剧作为当下人了解传统文化的一门艺术,可在旧时却是老北京人不可缺的一道精神食粮,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三教九流,听戏唱戏如同柴米油盐,早就融入到了各家日常生活中。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无意写下的金句成为各路演员的座右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修炼成无声不歌无处不舞的“好角儿”,如梅兰芳大师形神兼备、“无处不圆”的表演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生旦净丑末,难学各套路。京剧启蒙入行讲究童子功,除了“吭儿好(嗓音亮堂圆融打远儿)”,还得挂“味儿(韵味浓厚)”,学识修养、养成底蕴得靠前辈点拨,开范儿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拿下背词儿、吊嗓儿、咬字儿、排身段、练把子等一整套基本功。吃了这些苦才算入门上道,电影《霸王别姬》中就有一段童年时代的程蝶衣和段小楼在戏班师傅鞭策之下练功的场景。不疯魔不成活,要想人前显贵,必得背后受罪,也正是这些在伶人之间代代口耳相传的密语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伶界向来重师承、讲辈分,招式腔调无不合乎程式规矩,效仿宗法前辈。师傅口传身授,耳濡目染方能“熏”出靠谱套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只教“大路活(一出戏的基本规范)”,如何演出彩儿还得靠徒弟自己悟,特别是师傅的千叮万嘱:学到的本事不轻易对外人道。余叔岩对自己的徒弟就有这样的嘱咐:“不准要菜,冲台下要好儿是最下流的。”演技扎实戏好成为名伶的前提,除此之外,观众缘儿是关键,然而有伶人为了博取观众的好感而过度表演,不惜“洒狗血”刷存在感,时至今日影视剧里仍有不少桥段令观众咂舌,这也是最为内行人所不齿的。这也违背了伶人这个职业的初衷,靠真本事出人头地。
即便是掌声、喝彩将他们托起,或是时代的洪流淹没了他们的声音,他们坚定的眼神和独有的姿态书写着粉墨春秋。在满堂彩的浮华绚烂之后归为平淡。人生如戏,戏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