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手工定制”舞台剧来了《鉴证》探路南京小剧场京剧
“帝后版”海报、“仰望版”海报、七夕特别放送、造型发布、先导片发布……这些以往在电影大片宣传推广中才能见到的模式,如今却发生在京剧《鉴证》上演前。作为2019年度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南京市京剧团出品,李卓群编剧、导演作品京剧《鉴证》,将于9月12日、13日在江苏大剧院上演。“明星制”宣发模式、电影级宣传物料,让这部小剧场京剧从创排开始就格外吸引眼球。
大手笔背后,是高品质。作为舞台剧界的“高级手工定制”,小剧场京剧《鉴证》被视为“年度最值得期待的新编京剧作品”,正为南京小剧场戏曲的发展进行“探路”。
用做电影的思路推广戏曲
回顾《鉴证》的创排过程,从立项到进入宣传期以及开票期,整个过程中持续发布物料,每隔一阵就有“爆点”。2019年12月发布首款概念海报,血红的主背景下是光绪的剪影,左右两边分别写着“墨写的谎言”“血写的真相”;2020年7月31日,主海报发布,是主演马博通饰演的光绪,左眼的泪痕清晰可见;8月4日又发布一组六张“背影版”海报,分别代表着光绪帝、慈禧太后、珍妃、隆裕、李莲英、袁世凯;8月6日,发布先导片;8月10日发布六位主角单人全身造型海报;8月21日发布“仰望版”概念海报;8月24日,借助传统节日“七夕”的热度,发布“珍湉CP”海报,一改此前不苟言笑的状态,光绪搂着珍妃且都面带微笑;8月31日,发布“帝后版”海报,诠释光绪与隆裕这对“门当户对的皇家伉俪、有名无实的怨偶夫妻”……
“从剧本立项,李卓群导演的花影重门公众号就开始推送各种各样的文章,预热是长期、多轮,都是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市京剧团副团长、“梅花奖”得主范乐新说,这跟戏曲院团传统的宣传方式有很大区别,“以前要演个什么戏,可能在官微上发一篇文章就结束了。”
“这次我们也过了把拍电影的瘾,采用电影级的宣传海报和先导片。”市京剧团青年演员唐谈告诉记者,以往京剧演出的宣传,大多是发发剧照,不会如此重视海报。
《鉴证》先导片更是引发轰动。空中纱、怀中表、水中雾、笼中鸟、眼中泪、眼中人等元素,串联起富有科技感的意象化镜头和演员表演空间,既寓指剧中人物的关系与命运,更体现“光绪帝死因鉴证”这一百年谜案侦破过程的跨学科特性。短短一分钟的先导片里,每个细节都值得反复品鉴玩味。
电影海报和预告片是一部电影宣发重要的传播方式,也是许多观众认识一部电影的原点,可以让观众能够了解到这是一个什么类型风格的片子,或是能够了解电影的导演。这对电影票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走纯市场化道路的小剧场戏曲而言,宣发直接影响着票房。
《鉴证》力邀国内顶尖视觉团队与一线明星摄影师加盟,宣传团队全程跟进创排进程,为全剧量身定制电影级宣传物料。这是李卓群团队已经摸索成熟的“明星制”宣发模式。在李卓群看来,推广应该是从创作初期阶段就开始考量——哪里有观众鼓掌的点,哪里有与众不同的卖点,哪位演员能够胜任,哪一段可以做成音频,哪一静帧可以做成海报等等。“这些所有的点都构成了推广的各个因素,只有这些闪光点全部集合在一起,就像捉住一个个的萤火虫装在一个大袋子里,它才能发出明灯一样的光芒。”
打造舞台剧界的“高级手工定制”
大手笔宣发的背后,是高品质带来的底气。李卓群认为,小剧场戏曲应该是舞台剧界的“高级手工定制”,从案头创作,到舞台呈现,再到运营宣发,每一个细节都要精致、再精致,这样才符合观众对剧目的期待。
京剧《鉴证》是南京市京剧团与北京京剧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的首部创排剧目,也是李卓群工作室落户南京后打造的首部作品。
《鉴证》从“清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这一重大史学研究成果说起,讲述光绪帝在死前十天里,与历史传闻中有投毒嫌疑的慈禧太后、隆裕皇后、袁世凯、李莲英的最后接触,以及同珍妃超越生死的真挚爱情。这也是京剧艺术与史学前沿课题的首度结合。
“光绪死因”的探秘过程横跨了历史学、物理学、法医学、刑侦学等多学科,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发现”。自两年前在媒体上了解到光绪帝死因真相及其研究历程后,李卓群便期望能将“光绪帝死因鉴证”的故事搬上舞台。为此,她参阅了三百余万字的史料打磨剧本。这是一部历史剧,也是一部悬疑剧、刑侦剧。为了让观众有不一样的京剧观演感受,李卓群对舞台空间进行了特殊设计。“舞台的后三分之一是光绪的崇陵,是真实的历史空间;舞台前三分之二是晚清历史现场的再现与演绎;观众处于全知视角,是第三重空间。恰好在一个剧场空间里,形成‘三重时空、两条线索、一个悬念’。”
南京市京剧团团长王珏从李卓群的处女作《惜·姣》起就在关注这位年轻导演推出的作品,“在那之后我就想和李卓群导演以及她的团队合作,我觉得像北京京剧院这样传统积淀厚重的院团都能产出这样时尚的小剧场戏曲,我们地方院团应该步子更大一点、眼光更长远一点。后来有机缘,听卓群导演讲了《鉴证》的故事,非常吸引我,我觉得这个题材很好,也很适合我们团。”
精简程式化表演去塑造人物
李卓群用四个字来概括小剧场戏曲的特点——“小、深、精、广”,即小舞台、深内容、精表演、广观众。她认为,小剧场跟大舞台的区别就是观众很投入。小剧场观众与演员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近在咫尺的表演,是演员与观众面对面、眼对眼甚至心对心的一种交流互动。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正是小剧场艺术所特有的气质,也是其最精彩最吸引人之处。演员一抬手一投足一个眼神,观众都看得清清楚楚。
区别于传统戏,小剧场京剧演员表演以塑造人物为主,精简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鉴证》也是如此,但京剧流派的特色依旧耀眼。在《鉴证》中,有着小剧场戏曲“一姐”之称的索明芳一人分饰二角,前演珍妃,后演隆裕。“一人分饰两角这是京剧荀派艺术的特色,荀慧生先生之前是没有花旦‘挑班’的,为了让花旦戏更有看头,吸引观众,荀慧生先生就创作了一人分饰两角的戏。一台戏塑造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真是既吃功夫又亮才情。”她说,“在创排之初,李卓群导演就跟我商量,希望能把京剧荀派的特色用到这部戏中。这次演珍妃、隆裕两个角色挑战还是蛮大的。珍妃一角用花旦荀派呈现,嗓音甜美、表演灵动,隆裕的表演借鉴了青衣程派的艺术特色,声腔偏厚。”
索明芳说,跨行当表演已经很考验演员功夫了,而这次又要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每次排戏,每次都挺“痛心”的——珍妃是爱而不得,隆裕是得而不爱。
“打小学戏,都是老师口传心授,这个地方怎么唱、这个地方眼神该如何弄。京剧一招一式都有固定的套路。但这次不一样,没有程式可以参考,需要演员自己根据角色人设、剧情来塑造人物。”范乐新在剧中饰演慈禧,尽管她已经是“梅花奖”得主,这次依然面临很大挑战,“我是演武旦、刀马旦的,这不符合慈禧的人设,戏中的慈禧是位70多岁的老人,但也不能用老旦去呈现,这跟她的身份地位不符合。”范乐新说。
摸索中,《鉴证》主演们对自己所饰演的角色都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范乐新说:“戏中慈禧与光绪既有母子的情分,二人又有政治上的冲突,这是我在表演上需要拿捏的分寸。”市京剧团青年演员张训菘饰演袁世凯,戏中这是一个有些小花脸成分的角色,他说:“不能演得像窦尔敦、包公,又不能演得太过猥琐。”
精简了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之后,如何才能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范乐新说:“用眼神、神态、微表情等细节来表现人物心理和动机。” 唐谈在戏中饰演李莲英,他认为梳理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李莲英与慈禧的关系不像奴才,更像亲戚,与光绪之间的关系更像是长辈。这关系到角色的表演方式,与对手的说话方式、口气。”为南京
小剧场京剧“探路”
2000年,北京京剧院制作、朱强主演的《马前泼水》开小剧场戏曲先河,轰动一时。在北京、上海等地,小剧场戏曲以其新颖先锋的演出形式、独特深入的主题意蕴,吸引培育了一批年轻观众。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形式,小剧场戏曲都更具现代都市气息,让年轻观众感受到戏曲也可以活泼轻松精致。
“小剧场京剧是一扇门,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到剧场里来,为京剧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一条路径。”索明芳从8年前的《惜·姣》至今,已主演了8部小剧场京剧。在她看来,小剧场京剧是“京剧的翻译”,在不失京剧本体的前提下,用时尚化的表达方式,让没有欣赏传统京剧基础的年轻人能看懂国粹,并能深入地、持续性地走近京剧。
而在南京,小剧场戏曲演出尚未形成常态,市场有待开掘发展。
王珏表示:“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创排这样一部小剧场京剧,有‘探路’的意味。《鉴证》是根据当今观众的审美习惯而创作的,既是为了让京剧更适合时代的审美需求,让京剧更好看,也是让更多年轻观众喜爱京剧,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此外,《鉴证》处处通过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来谋求与年轻观众的共鸣。张训菘告诉记者,当他饰演的袁世凯要与李莲英说“那可是心尖上的人”这句台词时,原本是想双手举过头顶比划出一个爱心的造型,经过排练场火花碰撞,用了当今最流行的手指版“比心”(网络流行手势,拇指和食指相交成爱心的形状)。
南京的小剧场不像北京、上海那么蓬勃,王珏说,希望能够借此“探路”之作繁荣南京小剧场的文化,让小剧场京剧不仅成为南京市京剧团的一张新名片,还希望能够燃一束火苗,推动南京小剧场戏曲市场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