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戏曲,就保存了一些戏单儿(戏曲说明书),多数为上个世纪80年代的。
近日,翻阅到北京市戏曲学校80年代的“小号“戏单儿,只有B5纸(现在不用了,都改用A4纸了)大小的一半儿,小长条形,活页,封皮是彩印,背景为脸谱,纸面为红底白字,“节目单”三个字,“节”和“单”为繁体字。夹在里边儿的剧目介绍,有的是B5纸一张印一出或两、三出(折子)戏;有的是一张小长条印一出戏。均为内容简介和演员、饰演角色、主教老师及司鼓、京胡人员,但都是老式打字机打印出来的,并没有错别字。
可喜的是,封皮的封一有前言,封二、封底有京剧小常识,包括京剧简介,形成、音韵、行当、曲调、板式、板眼、程式、脸谱、乐队、行头和十三绝、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四小名旦等内容,共20项,非常实用,售价才二分钱,买的时候要捏住,防止封皮里夹的小纸条掉出来。
要说寒酸吧,有那么一点儿。北京戏校刚恢复,没那么多钱印高档的戏单。但是观众很喜欢,来晚了还买不着。我就是看看那20项京剧小常识,涨了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欣赏京剧。当时上海昆剧团来京,演出四出折子戏,节目单就是一张B5纸,黑白字。1985年10月,北京市振兴京昆艺术节的节目单,也是一张纸,对折作封皮,上面印有欧阳中石先生的题字,里面夹着当天的演出介绍。封一为艺术节介绍,封二为戏曲行当介绍,简约实用,售价低廉。
现在好似各剧团全发大财了,戏单儿成了“高大全”,售价很高,最高的一本(只是我见过的)20元,便宜点儿的5元。大开本,全堂介绍编剧、导演、作曲,灯光、盔箱、文武场人员,这一众人,一个也不能少,就差把司机、搬运工、炊事员全登上介绍了。里面还有照片、获奖情况、以往作品等多项内容,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观众不太喜欢!甚至不满意、很反感!
有几回,我在剧场大厅等朋友,看到标价10元、15元、20元彩印戏单儿(应该叫戏书了),极少有人买,偶尔有人问个价儿,但扭头便走。倒是有专家和业内的人士来观摩,奉上戏票时赠送一本,到开演时还在柜台上存放着几大包呢!有的戏迷挖苦说,钱烧的!造吧!卖不了,就送废品站呗!其实还有些院团很注意简约实用,北京京剧院的传统戏的戏单,就是一张A4纸,彩印,有时印上主演剧照。国家大剧院的多数戏单儿,也是一张纸,对印成竖条;北方昆曲剧院也曾有B5打印彩纸一张,现在多数为一张彩印。戏单儿的主要功能是介绍节目内容和演员,能加上点儿常识类更好,没必要弄成“高大全”。
有首老歌唱道,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有钱了,也别乱造,放在创作上多好!戏单儿要实用,要让戏迷买得起,才能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