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中医世家的王彬不仅痴迷中医,更擅长书法、热爱京剧
倾心国粹 样样玩儿出彩儿
今年60岁的王彬,生于中医世家,12岁就通读《药性赋》《病因赋》《伤寒论》《汤头歌》等中医药著作,一生痴迷中医文化。王彬受家庭影响酷爱书法,三十多年来,每天坚持研习欧体楷书。18岁入伍后,王彬对京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酷爱裘派花脸,三种国粹都成了他的最爱。净腔传国粹
王彬笑道:“也许我对艺术有那么一点天赋吧。”
小时候,他去街上买东西,就喜欢看牌匾。“过去都是匠人们手工写,拿木头刻,我一看到写牌匾的就站那不走了。”王彬说,他当兵回来当司机,弹性时间多,别人打牌聊天时,他都坚持练字。“我练字最疯狂时,每天写6个小时。晚上吃完饭,习字时间不低于两个小时,就这样足足坚持了20多年。”
王彬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一旦写起字来,马上就能静下来,心无旁骛。“有时爱人喊我吃饭,喊一声没动静,知道我在创作,就不再打扰我了。”几十年的钻研与苦练,如今,王彬的书法作品清秀隽永,飘逸洒脱,字体犹如纸上舞蹈,极富现代气息。
王彬喜欢传统文化,但不追求短、平、快。京剧人物分生旦净末丑,王彬唱的是净角,就是花脸。“当你穿上蟒龙袍、戴上髯口、行头,能够粉墨登场,手眼身法步必须表现出来,怎么也得经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练功。”王彬一边说,一边比画,一边唱起了《赤桑镇》中“劝嫂娘”的唱段。“比如出场,你得踩着鼓点,节奏、步伐、手势、动作、眼神都得跟上,还要一板一眼,这都需要功夫。”王彬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十几岁的时候,偶尔一次看电视戏曲转播,就是传统戏《赤桑镇》。他被铁面无私的包公,尤其是剧情深深吸引了,便跟着学唱了几句,唱着唱着,就感兴趣了。“当时不知道自己有唱花脸的嗓子。净角要想唱好了,除了有一副好嗓子以外,还要有很高的悟性,更要进对了门。”王彬说,他喜欢唱花脸老包,喜欢裘派,开始是自己悟,后来悟不出来了,就得向老师请教。2013年11月9日,王彬荣拜高师裘派名家裘芸先生,成为裘芸先生的入室弟子。
这些年,除了工作,王彬总是曲不离口,笔不离手。他认为,书法是无声的京剧,京剧是有声的书法。“裘芸先生说过,京剧之节奏气韵,由剧情发展及歌者之唱、念、做、打、舞展现;书法则用点画、结体、章法及线条之轻重缓急,墨色之枯湿浓淡示人。书法与京剧皆为国粹,容不得丝毫犹豫彷徨与描来改去、容不得粗心大意与敷衍了事。”虽然是业余爱好,但在艺术的道路上,王彬走得很坚实。
结缘书法情
1999年,王彬自主创业,组建了公司,白手起家,在业界小有成绩。10年前,市科委面对中小型有专利的科技型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植,王彬的企业正好符合各项条件。“这么多年没受到过别人的恩赐,拿到这笔扶植款,我心里挺热乎的。心想:怎么回报社会呢?”王彬想到自己是三所大学的书法客座教授,又是天津市书法协会会员,有书法这个特长,也有教师资质,于是就成立了普津企业家书友会,会员以爱好书法的企业家和各界书法爱好者为主,他亲自教授书法。
“有些暴发户老板,有了钱,就去夜总会消遣娱乐,不如静下心来写写字。我的几位朋友最先加入书友会,有人建议我面向全国开办一个书法培训班,干点实事,回馈社会。”王彬一听,立马着手准备。于是,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只要是喜欢书法的朋友,他都欢迎过来,而且中午管饭,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也由王彬准备,地点就在他公司的小剧场。
文化义工“黑豹忠诚”是书法班的受益者之一,他说:“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学员由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五百多人,这些成绩的取得和王彬老师精湛的艺术、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他那种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理念是分不开的。现在,王彬老师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从八岁的孩童到耄耋老人,从身价过亿的老总到来自日本、法国、美国的洋学生,还有一些知名艺术家,都会尊敬地叫他一声:王彬老师。在他的教室里,没有身份的炫耀和地位的高低,有的只是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十年来,王彬的公益书法培训班,培养并影响了1300多名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和书法爱好者。
身为企业家的王彬,有一颗回报社会的公益心。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彬带着几位书法家去河北省阜平县搞公益活动,看到那里的一所中学教室和办公楼破烂不堪,便萌发了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学校建设的想法。后经与当地教育局及该校领导协商,王彬先后投资40多万元用于修复教室、置办教育教学用品、捐赠书籍等,建立起“义之希望中学”,在当地传为佳话。
王彬被中国计量大学、山东济南大学、上海东华大学等高校聘为书法客座教授。“我觉得自己在书法专业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就应该走进校园,让年轻人了解并传承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
京歌唱真情
年届花甲的王彬对生活也有自己的感悟:面对工作不急,面对学术不躁,面对高人不嫉,面对小人不恨,面对生活不攀,面对恩人不忘。
树有根,水有源。如今王彬事业有成,十分怀念奶奶。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王彬从小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直到18岁参军离家,他与奶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首充满正能量的京味歌曲《奶奶的厚望》,就是由国家一级编曲杨柏森先生和著名词作家魏铁雷先生携手,专门为他创作的。说起《奶奶的厚望》创作背景,王彬感慨地说:“因为我热爱书法和京剧艺术,也由此结识了很多朋友。两年前,杨柏森先生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我的一本书法专著《王彬楷书千字文》。没想到柏森先生是我的知音啊,看后柏森先生通过朋友带话说,很想见我一面。前年,我专程到长春拜会柏森先生,正赶上第一场大雪,受到柏森先生的热情招待。他说:‘我得到这本书以后,爱不释手,天天临摹,我特别好奇,您又唱京剧,又拉京胡,还能写一手好字,您什么时间学的呢?’我把自己的经历跟柏森先生述说,他直为我鼓掌。柏森先生接着问我:‘您有自己的书了,有自己的歌吗?’我当时根本没有这个想法。柏森先生热情地说,他可以为我量身订制一首我自己原唱的歌曲。”王彬当时还有些疑惑,因为他知道,请柏森先生这位大腕写歌哪这么容易,得花钱啊!他赶紧表态:不,不,写不起。哪承想,柏森先生要免费为他创作新歌。
那天,著名词作家魏铁雷先生也在场,听王彬动情地讲起对奶奶的感情,当场将歌名确定为《奶奶的厚望》。杨柏森又让王彬唱了几句京剧唱腔,了解他擅长的音域,15天以后就谱好了曲子。之后,魏铁雷填好了词。去年7月,王彬拿到了《奶奶的厚望》音乐版权注册证书,这首旋律优美,内容动人,乡土气息特别浓郁的京歌就这样诞生了。
这首歌不仅唱出了王彬对奶奶的感恩之情,也传承了几代人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家风,传递了中华美德之孝道,圆了王彬的原唱歌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