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岩:跨界融合,让国粹艺术更“出圈”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板章胡同,很多人不知道这里还“隐匿”着一家80多年历史的京剧团——北京风雷京剧团。打造京味儿话剧、建设京剧艺术体验基地、推出线上剧目展演……多年来,作为掌门人的松岩,在小巷深处的剧院不断探索京剧与现代生活交融的种种可能。
艺无止境,我对京剧还有很多期待
走进风雷京剧团,《同光十三绝》的迎门画最吸引来客目光。提起京剧,提起表演,松岩眉眼里都是戏。从四大徽班进京到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但凡是进了剧团的客人,松岩都能对其滔滔不绝讲上一番。
客人听得入迷,松岩讲得也尽兴。“你这辈子,为什么这么喜欢京剧?”从艺几十年了,这样的问题总是不绝于耳。每每这时,松岩总会笑着回应:“我对京剧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还想再深入的了解,互相之间再感化,看看有没有最高境界的艺术出现。”
松岩对京剧浓烈的情感来源于家庭。他的祖父、父亲都是京剧演员。家庭的熏陶,让他从小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岁,他考进风雷京剧团,拜武生名家“茹派”传人茹元俊为师,专攻武生。从小坐科,学练演了十几年的松岩,在他20岁那年,凭借《界牌关》获得全国京剧大奖。
上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的戏曲行业发展遭遇了困境。松岩告诉记者,2001年他接手剧团,账面上不仅没钱,还欠账2000。为了让剧团维持生存,松岩开始带领团队走出剧场,酒店综艺、新闻发布会、新年晚会、楼盘开盘仪式……凡是需要京剧表演的地方,就有风雷的身影。“15个月里我们演了793场,剧团转危为安后,之前离开的演员也都慢慢回来了。现在,我们年年演出都在500场以上。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甚至在海外,我们都有一批忠实的粉丝。”松岩说,如今入团40多年,他对剧团比对家人感情还深,已经和京剧分不开了。
跨界融合,让国粹艺术更“出圈”
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进入新世纪,谈起戏曲的发展,这几个关键词总是绕不开。多年来,戏曲圈的演员、专家、学者,都在不懈探索。进校园、做跨界、开直播,各种形式的创新五花八门。
在松岩看来,无论形式上怎么创新,最终还是要吸引观众走进剧场。“传统戏曲的传承不是一人一戏的传承,京剧是一个活态艺术,除了演员的表演、唱腔、服化道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观众。”松岩说,缺少了青年人的参与,传统戏曲很难在将来发扬光大。
为了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松岩开始探索用话剧的形式,来讲京剧故事。前不久,由他担纲编剧、主演的京话剧《胡同里的他俩》在国家大剧院连演5天,场场爆满。此前,松岩还成功打造了京味话剧梨园三部曲《网子》《缂丝箭衣》《角儿》。松岩清晰地记得,《网子》第一轮首演时,观众还延续着传统戏的结构,50岁以上的占80%。从第二轮开始,青年人逐渐就多了起来,20-25岁的占74.7%。“作为京剧院团,我们在形式上可以创新,但京剧的本体不能丢”。松岩说,这是他对自己的创作要求,用话剧的壳展现京剧的魂。
科技赋能,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受疫情影响,去年风雷京剧团的演出场次较以往有所减少。但他们一刻也没闲下来,挖掘濒临灭绝的传统老戏、推出线上剧目展演、还赶潮流做起了短视频来推广京剧文化。“每一期视频,我都会聊一出传统骨子老戏,谈谈它的的风格、技巧和记忆。”目前,仅《九江口》这出戏的讲解就已经推出了11期。松岩说,他希望通过更有趣、更现代的方式让青年朋友走进戏曲,传承国粹文化。
在做了诸多尝试,如今面对京剧的推广和普及,松岩心里有了更深的体会。“我经常和年轻人聊天,发现他们不是不喜欢京剧,而是不懂什么是京剧。这就说明我们京剧人在传播京剧的过程中有问题。”松岩向记者表示,文化具有多样性,京剧人应该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大家看到这个东西会喜欢,然后再到自己的领域把东西介绍给观众。“2015年,我们在风雷京剧团建立了京剧文化艺术体验基地。让大家穿上水袖,教大家一些程式化的动作,然后让他们自己化妆。结果来的人都玩的很嗨,如今很多学生、游客、外籍友人都成了票友,被京剧“圈粉”。
“历史上京剧的最高点是梅兰芳时代,那时候都走入了宫廷。如今很多艺术门类的出现,让传统戏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松岩说,他希望京剧是立体化的传承,所以他们要从现在做起,以科技为媒,把戏曲的故事讲好,让更多年轻人爱听、喜欢听、愿意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节节高、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