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梅兰芳同志逝世一周年,由中国唱片社制作的《梅兰芳唱片选集》,现在发行第一部分的一至六张。六张唱片的内容是:1.《玉堂春》(与鲍吉祥、律佩芳合唱)、《凤还巢》、《天女散花》、《嫦娥奔月》、《西施》;2.《宇宙锋》、《抗金兵》、《三娘教子》、《祭江》;3.《打渔杀家》(与谭富英合唱)、《宝莲灯》(与马连良合唱)、《奇双会》(与姜妙香合唱)、《汾河湾》、《刺汤》、《廉锦枫》;4.《御碑亭》、《生死恨》、《祭塔》、《四郎探母》(与马连良、谭富英合唱);5.《太真外传》、《俊袭人》、《枪挑穆天王》、《彩楼配》;6.《霸王别姬》(与杨小楼合唱)。
这六张唱片是从1926至1936年十年间发行的唱片中选择出来的。假如把梅兰芳的歌唱艺术创作分为两个大阶段的话,1926至1936年正是第一大阶段中的繁荣发展时期。梅兰芳青年时代,向吴菱仙学戏,成名以后,又师事陈德霖,基本上是青衣老路子唱法。这种唱法是善于发出细而高的声音,行腔中的折线多于曲线。这个时代的唱腔,也很悠扬动听,但美中不足是这种发音所包含的情感不够丰富多样。后来由于梅兰芳较多地吸收王瑶卿的唱法和昆腔的唱法,力求字音清楚,在出字、收音上下了功夫,突破了原有的唱法。到1926年左右,也就是唱片集中第一张的《天女散花》《嫦娥奔月》《西施》,第四张的《御碑亭》等,在唱法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行腔、运气都显得格外舒展,但仍然保持着原来青衣唱法的特点。
《西施》是一出新编戏,其中一段主要的唱词是:“水殿风来秋气紧,月照宫门第几层。十二栏杆俱凭尽,独步虚廊夜深沉。红颜空有亡国恨,何年再会眼中人。”其中只有“俱凭尽”的“尽”字腔,是由传统的长腔发展出来的新腔,其余差不多比老腔没有多大变化,但字字发出那样娇嫩柔美的音色,是前人所未有的。在回龙腔中,“第几层”“层”字腔的低转处,有如花底鸣泉。“独步”的“步”字腔,和“亡国恨”的“恨”字腔,运用“抖”和“擞”的唱法,刚柔相济,保持了陈德霖先生“抖”“擞”的刚劲特点,而济之以低回婉转,使旧腔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梅兰芳自编演《西施》以来,每一出新戏上演,在唱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例如《太真外传》的反四平调及《生死恨》的四平调等,都是独创的新格。而《太真外传》一、二、三、四本中除反四平之外,新创腔是很多的,是表现梅派新腔最集中的一出戏。在这一时期中,梅兰芳除了不断创新之外,嗓音也起了较大的变化,宽音非常发达。如第一张乙面《凤还巢》,第五张乙面《俊袭人》的录音时期(1929),正是这种宽音发达最典型的时期。由于梅兰芳运用了一部分昆腔唱法,使嗓音日益宽亮达远。他掌握昆腔唱法的特点和效果,在第二张甲面《抗金兵》中的一支“粉蝶儿”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张乙面《奇双会》的吹腔,第四张甲面《生死恨》“我韩玉娘好命苦哇”的叫板,都是表现梅兰芳在唱法上受昆腔影响的明显例证。但到1935至1936年左右,又有新的变化,嗓音保持了娇脆响亮,对“宽”则加以适当收敛。如第一张甲面六段《玉堂春》,第三张甲面《打渔杀家》的西皮倒板、快板,就代表这一时期的状况。在唱腔方面则日趋简逸精炼,在平淡中唱出足够的情韵,后来就一直在这样一条道路上向前发展。
梅兰芳的念白也同样使用唱的发音方法,发出足够的音量,使观众听了感觉到既是优美的歌唱,又是最亲切的语言。这六张密纹唱片当然不可能把他舞台上的歌唱艺术成就完全包括在内,但至少可以听出上面例举的1926年至1936年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几十年来,广大观众热爱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他的唱片,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梅兰芳同志逝世一年了,他的声音传到我们耳朵里,更引起我们对他的怀念!
196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