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做最好的自己
在种类繁多的戏曲百花园里,每个人对剧种的理解与喜爱程度都不一样,因为掺入了个人情绪之后,感觉就会大相径庭。比如京剧,在国家一级演员、浙江京剧团“五朵京花”之一的当家青衣姜艳看来,它在众多戏曲剧种中的重要地位当之无愧,这不仅是因为它有数百年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于它有丰富的程式化表演,拥有严谨规范的表演体系。而这一切,正是姜艳热爱京剧、立志成为“京花”的主要原因。姜艳近照
踏上从艺之路
法国作家圣一桑说:“人在其智慧的深处具有一种独特的隐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能领悟艺术。”姜艳的父母都是艺术爱好者,延续了父母基因的姜艳,从小就对音乐很感兴趣。而认为姜艳在音乐方面有天赋的父母,从小便有意识地把她往音乐方面培养。
从幼儿园开始,姜艳就接触声乐、舞蹈,每周要上声乐课、舞蹈课、钢琴课和书法课,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小姜艳都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去上课。对音乐的兴趣,使小小年纪的姜艳对声乐课不厌烦,而且笔记做得十分认真。5岁时,小姜艳和父母参加了一个家庭大奖赛的活动,第一次站上舞台的她一点不怯场,独唱了《小草》,还和父母合唱了《天仙配》,这为她的从艺生涯埋下了伏笔;7岁时,她进入舟山市青少年宫学习舞蹈和声乐;而10岁那年,有幸聆听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点拨。这一切如冥冥中的指引,让以为会走上声乐之路的姜艳,意料之外地和京剧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1992年,姜艳12岁。当时浙江省文化厅打算培养一个京剧班,送到江苏省戏剧学校委培。机缘巧合下,姜艳成了其中的一员。
进校后,由于姜艳嗓子好、形象好,老师就把她分在要求最高的青衣组。特别是见她腰腿条件好,还让练青衣的她和武旦一起练毯子功。武旦很多动作都要上高台,这对恐高的姜艳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在高台上翻原地前桥、后桥这些动作,姜艳内心都很害怕,但不服输的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师父薛亚萍为姜艳说戏
举办个人专场
1997年,有天赋又肯吃苦的姜艳毕业了,随后顺利进入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浙江京剧团),凭借扎实的功底、靓丽的外形和一把好嗓子成了当家青衣。演出最多的一年,姜艳演了206场,辗转在全国各地。
那时的演出条件很艰苦,送戏下乡时,演员都得自带铺盖打地铺,有时候干脆就睡在庙里,演出结束后用油布把铺盖打包好搬上大卡车,接着奔赴下一个演出目的地。乡下有时还有跳蚤,睡一晚起来,姜艳的腿上都是跳蚤包。但与喜爱的京剧一路相伴,最多的辛劳也化为甘甜。
姜艳唱做俱佳,扮相俊美清丽、嗓音宽亮动听、做工细腻沉稳、台风端庄大方,颇具大家风范。在江苏省戏剧学校京剧班时,姜艳受教于李砚萍、张明芬门下,曾得到梅派表演艺术家沈小梅、叶盛华及尚派表演艺术家严凤云的指教;2000年,20岁的姜艳在戏曲电视剧《未央宫》中担任吕后一角,与著名麒派表演艺术家赵麟童演对手戏并演唱片尾曲;2003年,又有幸拜访程派表演艺术家钟蓉并学习了《陈三两爬堂》。在名师的手把手教授下,姜艳的艺术水准一步一个台阶稳步前行。2000年,姜艳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银奖;2001年,获央视“哈药六杯”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表演奖;2003年,凭借《圆月之约》中弦月一角获第九届浙江省戏剧节最佳表演奖。
姜艳活泼、外向,待人真挚坦诚。她始终把“艺无止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勉励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迎接新挑战。2011年,姜艳在杭州举办了个人艺术专场,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观众的热烈追捧。同年10月,姜艳拜张派京剧名家薛亚萍为师,在杭州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成为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的再传弟子。十年演出《藏羚羊》超千场
近些年,传统戏剧院团普遍面临困难,一个戏能演50场就是不错的成绩,超过100场的已然不多,而《藏羚羊》却演到了1000场,堪称京剧舞台上的一个奇迹。
这一奇迹得从2008年说起。那一年,地处神州东海之滨的浙江京剧团与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京剧团,通过现代少儿京剧《藏羚羊》联系在一起,开启了东西部地区文艺院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全新合作模式。该剧的创作题材源自于青海可可西里,通过“藏羚羊”的独特视角,来讲述人类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的感人故事。自2008年首演后,先后在宁夏、山东、北京、上海等省、市、自治区巡演,感动了无数观众。《藏羚羊》先后捧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大奖”“文华剧目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剧目金奖”“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最佳剧目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等一系列国家级艺术奖项。
1000场,对任何一部舞台剧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傲人的成绩。而1000场的背后,是主创和演员们艰辛的付出。漫长巡演路上,演员们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身着厚重演出服,一天要演两三场。作为剧中主演的姜艳,更是苦不堪言,一场演下来,厚厚的藏袍里能拧出大把汗水;往往来不及脱下晾干,就要演下一场,为了盖住汗味,喷点白酒,继续穿着演出。
姜艳在剧中饰演的主角“赛珍”,是一个十四五岁的藏族小姑娘,不适合用传统戏青衣行当的表现方法去演绎,而用了很多花旦、花衫甚至刀马旦的表演程式。比如第一场中的赛珍和妹妹吾毛与两只小藏羚羊嬉戏的那段表演,如果仍用青衣那种稳重、腼腆、矜持的表演风格来反映赛珍的心情,会显得很假、很做作,于是姜艳在表演中加入花旦的表演程式,把小姑娘天真、可爱、活泼的一面展露得淋漓尽致,甚至在旋律中融入了花衫的舞蹈性,把藏族舞元素揉到形体动作中;在嗓音方面,发声位置尽量靠前,用甜美、清亮的声音去处理念白和唱腔,更接近人物的年龄,使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此刻赛珍的喜悦之情。随着剧情推进,雪崩把小姐妹及藏羚羊困在荒原中迷失了回家的路,姜艳又用大跳、倒踢、翻身等刀马旦元素的技巧来表现雪地行走的困难。回家途中又遇见盗猎者,赛珍和吾毛竭尽全力与盗猎者抗争,姜艳用一大段咏叹调的唱腔来描述藏羚羊的温顺可爱,控诉盗猎者的血腥行为,这里她又回归到青衣本行,跌宕起伏的唱腔把剧情推向高潮的同时,也使赛珍这个人物形象深入观众心里。为此,2010年,姜艳凭借赛珍一角的出色表演荣获浙江省第十一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斩获“金桂表演奖”
2016年,第三届浙江省戏剧奖“金桂表演奖”拉开大幕,姜艳带着新编京剧《藏羚羊》《滚灯王》《告别迷茫》《孔雀翎》和《大渡河》闯关,五个风格截然不同角色的倾情表演,使她在参评演员中脱颖而出,荣登奖台。在颁奖典礼上,姜艳演出了传统张派名剧《望江亭》中的片段《观遇》。
京剧《望江亭》在情节上延续了关汉卿杂剧文本的主要内容,框架上亦是分四个场次(观中相遇、二堂定计、亭上赚贼、公堂惩奸),保留和突出强调了“局中之局”设计的精彩之处。这里,最大的亮点体现在唱腔音乐的设计上,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展示了“张派”(声腔)艺术的无限魅力。张派经典剧目《状元媒》饰柴郡主
第一个“局”就设置在《观遇》一折:新任潭州太守白士中乘船赴任,途中经过“清安观”拜访姑母(老道姑),老道姑替侄儿白士中向因躲避杨衙内骚扰而居住在清安观的少年寡居的学士夫人谭记儿求亲。于是,谭记儿(姜艳饰)出场亮相,唱的是一段【四平调】“独守空闱暗长叹,芳心寂寞有谁怜。孀居愁苦泪洗面,为避狂徒到此间。”在唱腔设计上,突破了以往的规律而表现出新颖的感受。例如,开头的“独”字,姜艳唱一个高腔儿“守”字时,音柔缓下来,展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凄凉、伤感;“狂徒”二字时,用了一个老生行当常用的“嘎调”腔儿,从而把谭记儿面对杨衙内屡次骚扰的怨愤尽情地表达了出来。通过这样艺术化的处理,使人物形象饱满有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夏花般绚烂的女子
舞台上,姜艳既是雍容华贵的铁镜公主(《四郎探母》),也是端庄凝重的李艳妃(《二进宫》),更是机智勇敢的梁红玉(《梁红玉》)……诸多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表演技艺的鲜明舞台形象,获得了广大戏迷观众的喜爱和好评。然而,这些大多是传统戏剧人物。
《四郎探母》中饰演铁镜公主
2019年开春,浙江京剧团和青海省京剧团在继现代少儿京剧《藏羚羊》全国成功超演1000场后,再次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联袂创排大型现代京剧《生如夏花》,将八位女勘探队员的感人事迹运用国粹京剧的舞台表现形式,立体鲜明地展现在舞台上,并作为两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庆贺剧目向祖国献礼。
现代京剧《生如夏花》饰指导员齐桂香
舞台上,姜艳等八位年轻的京剧演员,运用京剧艺术多种“四功五法”,唱念做舞、旋飞腾跃,在导演的巧妙构思和辅导下,用诗化写意的舞台呈现手法,逐渐地走进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抽丝剥茧出发生在青藏高原“死亡之地”柴达木沙漠戈壁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细腻展现为了实现祖国“强国梦”而奉献出生命的国家勘探女队员们纯洁的心灵,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女英雄赞歌。
为了《生如夏花》,姜艳可谓吃尽苦头,几次赴青海高原反应严重,每回都是带病坚持排练,海拔的原因,使她觉得胸闷气短,难张嘴演唱。该剧开场是在沙漠中行进,动作幅度大,还要接着演唱,对姜艳来说堪称极限挑战。特别是大夏天演出服却是厚厚的棉袄,还要扎个行军背包,演出异常艰辛。为了此剧,造成姜艳的免疫系统紊乱,荨麻疹发作严重,每天晚上奇痒无比,至今还在治疗中。但面对那个年代的英雄群像,挖掘那段不该遗忘的感人历史,用自己的艺术魅力再现那个值得缅怀的坚强女子,姜艳义无反顾、甘之如饴。最终,《生如夏花》荣获第十四届浙江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
可以说,京剧是姜艳此生追求的艺术境界和终极目标。如今,姜艳带了十几个学生,正在为京剧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