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是由演员扮演剧中人物,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杂技、武术、建筑等多种民族艺术形式,以虚拟为手段,以程式为规范,运用唱、念、做、打等功夫,演绎故事、塑造人物的舞台表演艺术。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的代表。如今,京剧艺术的推广多靠民间艺术团队,在曲靖,就有一个这样的团队——曲靖市文化馆京剧团。
多年来,曲靖市文化馆京剧团致力于弘扬传承国粹。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京剧,团长田地带领团员一直坚持免费演出,为京剧艺术在曲靖的普及、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该京剧团从服装到乐器、从配饰到油彩、从大靠到舞台道具都由副团长张燕梅和团员自费购买,是目前曲靖市拥有京剧服饰、伴奏乐器、唱腔分类、舞台道具、表演剧目等最齐全的民间团体。同时,该京剧团也面临着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近日,记者走近这个民间艺术团队,了解团员们的酸甜苦辣……
用京剧演出献礼建党100周年
7月23日,曲靖市麒麟区文化馆六楼演播厅里热闹非凡,一场由曲靖市文化馆、曲靖市文化馆京剧团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京剧联欢演唱会”正在上演。演唱会舞台上的“角儿”都是曲靖市文化馆京剧团的团员,他们中有从小学戏的专业人士,有京剧爱好者,有来自曲靖各企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还有曲靖本地的城镇居民,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4岁,年龄最小的51岁。
当日9时,京剧团团员各自背着油彩、服装、配饰,聚集在麒麟区文化馆六楼演播厅后台开始上妆,为下午的演出做准备。“京剧上妆需要很长时间,上妆的全过程,即使是最熟练的老演员也要一个小时左右。因为上妆过程纷繁复杂,不仅要‘化彩妆’‘贴片子’,还要‘梳头’,所以我们一般都要提前2小时至3小时做准备工作。”团员杨云岫告诉记者,在京剧行里对上妆有句俗话“早扮三光,晚扮三慌”,所以,敬业的京剧演员都会在演出前1小时把妆化好。由于演出时间是14时,上好妆后,团员们就只能吃点自带的糕点当做午饭。“我们团里多数都是票友,他们上妆要慢些,所以我们要求9点就必须到后台上妆备场。” 副团长张燕梅说。
13时,观众陆续到场,演播厅里热闹了起来。“因为疫情原因,我们这次演出缩减了场次,也没有做任何宣传,原本要演4天的现在缩减到一台演出,演的全是折子戏,原本要到万达购物广场演出的场次也取消了。” 张燕梅无奈地说。14时,锣鼓铿锵,急管繁弦,折子戏《铁丐缘·待嫁》正式开演,演播厅内瞬间安静,大家的眼睛盯着舞台,被演员的精彩演出深深吸引。
张燕梅:为剧团发展向孩子“化缘”
为了让市民能了解京剧,为了让大家能把热爱的事业坚持下去,张燕梅一直倾情投入,76岁高龄的她坚持亲自处理团务,还经常自费为团员购买油彩、服装道具等演出必需品。曲靖市文化馆京剧团是民间团体,每场演出都是义务的,他们没有任何收入,能支撑到今天完全凭借团员们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为了让市民看好戏,张燕梅自愿掏钱为剧团购买服装道具,自己的钱花完了,就去找孩子“化缘”。
张燕梅这样出钱出力到底图什么?“只为了更多人能关注京剧、了解京剧、喜爱京剧,希望大家能从京剧中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往小处说是为了丰富团员的业余生活,往大处说就是推广传承国粹,我们每年都会进学校演出一次,曲靖师范学院、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曲靖市第二小学等学校我们都去演出过,目的只是为了推广京剧艺术,而且效果还不错。”张燕梅自豪地说。程丽华:弘扬国粹是毕生的追求
对于京剧进学校,团员程丽华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2007年加入曲靖市文化馆京剧团的程丽华曾经是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她11岁开始学戏,后来因为历史原因,被分配到曲靖市汽车客运总站当了一名普通职工。虽然遭遇种种磨难,程丽华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丝毫未减,退休后她加入曲靖市文化馆京剧团,成了团里的“台柱子”。
“进学校演出,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也是让我心绪最难平复的一次是去附二小,那次演出我演唱了折子戏《贵妃醉酒》,下台后所有小朋友都十分好奇地围着我,要求和我合影,还一个劲儿问我在哪里可以学习京剧,但对于这个问题我却无法回答,因为曲靖确实没有可以学习京剧的地方。”程丽华有些落寞和遗憾地说。
退休后,程丽华曾靠一己之力推广京剧艺术,她在云南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和老年大学都开设有京剧培训班,两个班的学员共有80余人,多数都是退休职工,但随着年龄增长,她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今年7月,她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停办培训班。“我还想教,我想把京剧艺术推广下去,尤其想教小孩子,但我老了,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我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实在是教不动了。”程丽华悠悠地看向窗外,眼神里充满了难过与不舍,顿了顿,她又眼神坚定地说:“我虽然不再开班,但只要演得动,我就会坚持,毕竟京剧是我这辈子的挚爱,弘扬国粹也是我这一生最想做的事。”那一刻,记者看到,在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光亮。
在曲靖市文化馆京剧团,如程丽华一般致力于弘扬国粹的团员比比皆是。今年84岁的陈存莲就是其中之一,她除了是团里年纪最大的演员,还是“休闲乐家庭京剧社”的社长,她的京剧社主要是为京剧团培养新生力量,也为京剧艺术走入民间作着自己的贡献。“我今年84岁了,我热爱京剧20余年,也为京剧能走入民间做了20余年的工作,现在我老了,力不从心了。我最难过、最担忧的不是我的身体状态,也不是我还能上几次台,而是京剧艺术人才的断层。”陈存莲伤感地说。
人才断档 京剧传承现状堪忧
的确,京剧人才断层档已经非常突出,这一现象不单单体现在专业演员的缺失上,更体现在民族乐器演奏师的缺失上。简单来说,要想完成一台京剧演出,必须要有文场和武场,那就必须聚齐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笛子、琵琶、中阮、大阮、司鼓、板、大锣、铙、钹等民族乐器的演奏师,可现在,要集齐这些人才必须集合西南三省的力量,建制相对完整的京剧团。“我们这里现在缺少的就是司鼓、大锣、铙、钹的演奏师,缺了这几样乐器,剧团就不能演出完整的武场,即使演员演技精湛,舞台经验丰富,也像失去了灵魂。”杨云岫告诉记者,这次演出,京剧团特地从保定邀请了一名司鼓演奏师参与演出,才稍稍弥补了遗憾。
电影《霸王别姬》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兹要是人,他就得听戏。”可随着现代人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丰富的娱乐生活,以及对艺术越来越碎片化的接受方式,那个“无人不唱戏、无人不听戏”的时代渐渐离我们远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几乎不再有年轻人愿意花四五十分钟摇头晃脑地去听一场几分钟就能说完的故事;其次,舞台背景的迭代也使京剧艺术的推广蒙上了阴影,大型舞台剧可以通过更换背景、灯光等来营造不同场景和氛围,但民间京剧团的表演只能限于使用一两个道具,因此,艺术的表现方式就更为抽象,多数场景需要靠观众想象,而大家一致表示的“听不懂唱什么”直接制约了想象空间,于是,表现形式慢、舞台背景不够华丽、听不懂等种种因素成了阻碍京剧艺术发展和传承的“绊脚石”。
虽然有种种困难,京剧团的所有团员还是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把国粹传承下去。“我们京剧团招收团员没有‘门槛’,各种年龄层次的市民都可以加入,只要你喜欢京剧就行,而且我们不收学费,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传帮带’,为了让京剧艺术不在自己的手里失传。”张燕梅坚定地说。
延伸阅读
京剧,别称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