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晚上刚刚“首演”,趁热打铁,第二天一早便邀请一众看过戏的专家进行作品“二改”研讨,上海京剧院对原创京剧《换人间》的期许可见一斑。打造一部“留得下来”的精品,需经过不断的修改、提升、打磨,“七稿八稿,没完没了”这也是上海京剧院一贯的坚持的精神。首演“惊艳”了观众,不时响起的热烈掌声,让一众主创有了底气,对接下来的修改提升也更多了期待。
《换人间》剧照
“上海京剧院选择了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这种锲而不舍的修改打磨,在艺术上的追求,让人佩服。”在昨天举行的“二改”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首演“让人很惊喜”。经过一再打磨,从《北平无战事》到《换人间》,作品的戏剧逻辑关系更为严密、人物关系也更清晰,戏剧主线以及矛盾设置也更为合理。其中亲情、爱情、家国情的相互交融,让戏剧充满张力。他们尤其提到,剧中方孟敖和父亲方步亭的父子情的处理更为合理,也更合乎常情,方孟敖对父亲的谅解,与父亲的冰释前嫌,体现了人物十年间的成长。而剧中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换人间》这部现代戏更具现代性。比如,一开场序幕中,大屏幕上云雾翻卷,几架战机轰鸣盘旋,一方面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前情,简洁而富有冲击力。而交响乐《命运》与京剧曲牌的结合,让人看到了京剧艺术“现代化表达”的更多可能。传统与现代相融 海派京剧探索更多可能
“看了一台好戏。”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一级编剧喻荣军毫不掩饰对剧作的赞赏。尤其是唱腔上的复古,让他感受到主创的一番苦心。
《换人间》在唱腔设计上,追求一种“回归”,回到上世纪的黑胶时代,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声腔艺术。在喻荣军看来,这是一种“新瓶装陈酿”,“可以看得出,主创人员意在给剧院里的人以回归传统的感受。多少年来,那些顺耳顺心的唱腔,是不能丢弃的。”
而舞台的二度呈现,也惊艳了一众专家。“电子视频、道具设计、场面调度,包括交响乐的运用和人物等等,都对突破了传统的京剧舞台的框架,符合当代审美,充满创意,看这一出戏有一种‘看大片’的感觉。”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不吝赞美。她表示,多种艺术手段的融入,让整场演出有气势、震撼力和冲击力,同时又为演员的表演留下了空间。体现了海派京剧开放多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鲜明特点。
青年演员担纲 精彩表现呈现大团风采
一台好演员成就一部好戏。剧中年轻演员的精彩表现,让专家们看到了“大团风采”。《换人间》全部由上海京剧团的80后、90后担纲,剧中五位主要演员傅希如、鲁肃、董洪松、高红梅、杨扬表现惊艳。对此,戏剧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明厚表示,“他们的演唱,让人感觉酣畅淋漓,看到新生代的京剧人才真正在舞台上树立起来。”“从几十集的电视剧到两个半小时的舞台演出,如何把剧中人物以京剧的形式,鲜活富有感染力地呈现出来,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顾问、一级演员杨绍林表示,在看剧之前,自己很担心,一群年轻人来表演,能不能把这个宏大叙事的作品呈现好?然而,最终的舞台呈现,打消了自己的疑虑,“他们的热情和激情,全身心的投入,感染了我,也让我沉浸在剧作中,感同身受。”
“这一台演员,五个重要角色五个行当,这么整齐,这么年轻,这么精彩,非常难得。呈现了大团的风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也用“大团风采、国家气象、海派神韵、现代品质”来概括自己看《换人间》的感受。“两个多小时没觉得长也没觉得累,一气呵成。”
马也认为,在思想性上,《换人间》对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做出了艺术性的阐释。 “换人间,不是自然界的风云变幻,而是用亲情、友情,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这个戏感动人就在这个地方。”为了让《换人间》“朝最高峰冲刺”,专家们对剧情如何增强层次感更趋合理,戏剧性和合理性之间如何保持张力,以及唱腔、服装道具、人物妆发等方面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建议。关于多媒体如何融合和嫁接,如何介入叙事,专家认为还可以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另外,对于戏中的武打场面,专家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提炼,“要体现京剧的程式美,体现出大团风采,得真让观众叫绝。”
据了解,京剧《换人间》是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滚动资助项目。2020年度,艺术基金从110家文艺院团申报的125个剧目中,评选出17部立项为滚动资助剧目,立项率仅为13.6%,《换人间》能跻身其中,十分难能可贵。对此,上海京剧院张帆表示,能立项,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鞭策,意味着一定要把《换人间》打造成为一部精品。专家们的意见,是为这个历程“问诊搭脉”,更是“保驾护航”。接下来,上京将继续用心修改,来迎接“三演三改”。“当然,‘三演三改’还不是终点,‘七稿八稿没完没了’是上京一贯的传统,在艺术道路上,我们的追求永无止境。”
前一天晚上刚刚“首演”,趁热打铁,第二天一早便邀请一众看过戏的专家进行作品“二改”研讨,上海京剧院对原创京剧《换人间》的期许可见一斑。打造一部“留得下来”的精品,需经过不断的修改、提升、打磨,“七稿八稿,没完没了”这也是上海京剧院一贯的坚持的精神。首演“惊艳”了观众,不时响起的热烈掌声,让一众主创有了底气,对接下来的修改提升也更多了期待。
“上海京剧院选择了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这种锲而不舍的修改打磨,在艺术上的追求,让人佩服。”在昨天举行的“二改”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首演“让人很惊喜”。经过一再打磨,从《北平无战事》到《换人间》,作品的戏剧逻辑关系更为严密、人物关系也更清晰,戏剧主线以及矛盾设置也更为合理。其中亲情、爱情、家国情的相互交融,让戏剧充满张力。他们尤其提到,剧中方孟敖和父亲方步亭的父子情的处理更为合理,也更合乎常情,方孟敖对父亲的谅解,与父亲的冰释前嫌,体现了人物十年间的成长。而剧中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换人间》这部现代戏更具现代性。比如,一开场序幕中,大屏幕上云雾翻卷,几架战机轰鸣盘旋,一方面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前情,简洁而富有冲击力。而交响乐《命运》与京剧曲牌的结合,让人看到了京剧艺术“现代化表达”的更多可能。
传统与现代相融 海派京剧探索更多可能
“看了一台好戏。”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一级编剧喻荣军毫不掩饰对剧作的赞赏。尤其是唱腔上的复古,让他感受到主创的一番苦心。
《换人间》在唱腔设计上,追求一种“回归”,回到上世纪的黑胶时代,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声腔艺术。在喻荣军看来,这是一种“新瓶装陈酿”,“可以看得出,主创人员意在给剧院里的人以回归传统的感受。多少年来,那些顺耳顺心的唱腔,是不能丢弃的。”而舞台的二度呈现,也惊艳了一众专家。“电子视频、道具设计、场面调度,包括交响乐的运用和人物等等,都对突破了传统的京剧舞台的框架,符合当代审美,充满创意,看这一出戏有一种‘看大片’的感觉。”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不吝赞美。她表示,多种艺术手段的融入,让整场演出有气势、震撼力和冲击力,同时又为演员的表演留下了空间。体现了海派京剧开放多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鲜明特点。
对此,《换人间》编剧罗怀臻表示,“现代京剧,需要现代的表达,首演放到上音歌剧院,是考虑到现代年轻人都希望看到综合的演艺,以现代多媒体技术拓展舞台外延,这个题材给了我们探索综合演艺的可能。”
青年演员担纲 精彩表现呈现大团风采
一台好演员成就一部好戏。剧中年轻演员的精彩表现,让专家们看到了“大团风采”。《换人间》全部由上海京剧团的80后、90后担纲,剧中五位主要演员傅希如、鲁肃、董洪松、高红梅、杨扬表现惊艳。对此,戏剧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明厚表示,“他们的演唱,让人感觉酣畅淋漓,看到新生代的京剧人才真正在舞台上树立起来。”
“从几十集的电视剧到两个半小时的舞台演出,如何把剧中人物以京剧的形式,鲜活富有感染力地呈现出来,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顾问、一级演员杨绍林表示,在看剧之前,自己很担心,一群年轻人来表演,能不能把这个宏大叙事的作品呈现好?然而,最终的舞台呈现,打消了自己的疑虑,“他们的热情和激情,全身心的投入,感染了我,也让我沉浸在剧作中,感同身受。”“这一台演员,五个重要角色五个行当,这么整齐,这么年轻,这么精彩,非常难得。呈现了大团的风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也用“大团风采、国家气象、海派神韵、现代品质”来概括自己看《换人间》的感受。“两个多小时没觉得长也没觉得累,一气呵成。”
马也认为,在思想性上,《换人间》对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做出了艺术性的阐释。 “换人间,不是自然界的风云变幻,而是用亲情、友情,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这个戏感动人就在这个地方。”
为了让《换人间》“朝最高峰冲刺”,专家们对剧情如何增强层次感更趋合理,戏剧性和合理性之间如何保持张力,以及唱腔、服装道具、人物妆发等方面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建议。关于多媒体如何融合和嫁接,如何介入叙事,专家认为还可以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另外,对于戏中的武打场面,专家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提炼,“要体现京剧的程式美,体现出大团风采,得真让观众叫绝。”据了解,京剧《换人间》是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滚动资助项目。2020年度,艺术基金从110家文艺院团申报的125个剧目中,评选出17部立项为滚动资助剧目,立项率仅为13.6%,《换人间》能跻身其中,十分难能可贵。对此,上海京剧院张帆表示,能立项,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鞭策,意味着一定要把《换人间》打造成为一部精品。专家们的意见,是为这个历程“问诊搭脉”,更是“保驾护航”。接下来,上京将继续用心修改,来迎接“三演三改”。“当然,‘三演三改’还不是终点,‘七稿八稿没完没了’是上京一贯的传统,在艺术道路上,我们的追求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