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薪火传承 师生同台 加强实践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这样打造应用型人才
“戏曲艺术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看到年轻的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成长,看到他们能够登台得到观众的热烈掌声,看到学校各项教学工作与规划正在逐步显示出机制上的优势,我觉得比我自己在舞台上表演更快乐、更幸福。”日前,“守正创新 薪火传承”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实践展演北京站演出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圆满结束。在之后举行的培养戏曲卓越人才研讨会上,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李佩红如是说。
此次展演为期10天,上海年轻的戏曲传承人以两出大戏、九出折子戏,为北京、天津两地的戏迷观众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青春风釆,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此次展演是上戏戏曲学院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阶段性人才培养成果展示,也是上海市戏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文教结合工程、PT(Part Time)名师名家传艺计划项目成果汇报,突出展现了近年来上戏戏曲学院在京剧教学中“双大纲、双师资、双课堂、双桥梁”的四个模式创新。京剧《对花枪》剧照
两地精彩演出展示教学成果
本次展演经过近半年精心策划、筹备,集结了京剧表演和戏曲音乐专业的优秀学生和骨干教师。率先在天津滨湖剧院上演的程派《穆桂英挂帅》由李佩红创排,于2009年首演。剧目从改编之初就得到了京剧大师梅葆玖的大力支持和肯定,以这出戏作为教学剧目的初心就是为了展现京剧艺术的守正创新。
程派《穆桂英挂帅》由“报警议帅”“教子惊变”“释怀捧印”“誓师出征”4场戏组成,去掉了一些过场戏,强化了穆桂英的巾帼英雄形象,结构更紧凑。在保留梅派精华及经典的唱段,对“小儿女探军情尚无音信”“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等主要唱段,以程派唱腔特色重新谱曲,展现中年穆桂英刚强豪放、凝重深沉的气质和豪情满怀的必胜心态。剧中新增的“誓师出征”一场,因人制宜地展示了表演者刀马旦的武功,可以说是具有文武兼备特质的一部作品。
该剧也是李佩红自2017年担任上戏戏曲学院院长以来,重新编排演出的一出大戏。此次天津演出由上戏戏曲学院2017级京剧表演专业学生、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员杨淅及2019级京剧表演专业学生李若溪和王致贤主演。由名师带教入门、师生同台传戏,年轻学子们更坚定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决心。
随后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的另一部大戏——京剧《墙头马上续情缘》根据昆剧《墙头马上》改编。由李佩红于2014年创排首演,2018年联袂“昆曲王子”张军,作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作品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演出,收获众多好评。
此次青春版《墙头马上续情缘》由在校生李若溪、杨淅与2019届毕业生钱安妮、陈东炜等担纲主演,学生们在李佩红、张军、童航、于翔等京昆名家名师悉心带教下,感受戏曲不同流派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意义,践行京昆艺术守正创新、薪火传承的优良传统。
除两出大戏外,在校生余明辉、李若溪、李瞳胜、阮登越、郑晶晶等还展示了由严庆谷、李佩红、马名骏、王立军、袁慧琴等京剧名家亲授的《蒋平捞印》《释怀捧印》《天霸拜山》《对花枪》等经典折子戏。四个模式创新打造应用型人才
学生的快速成长不仅源于自身的天赋和努力,更得益于近年来上戏戏曲学院在京剧教学中“双大纲、双师资、双课堂、双桥梁”的四个模式创新。据李佩红介绍,所谓“双大纲”,即以上戏教务部统一制定的本科教学大纲为日常基础教育,同时增加上海首届应用型本科专业技术等教学内容;“双师资”是指除在岗的本职教师外,聘请本院退休老艺术家及校外表演艺术家进行经典剧目教学;“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里学好文化课、专业基本功课和剧本课的同时,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教学与实践,利用“文教结合教学平台”——青年京昆剧团等展开对外实践演出;“双桥梁”就是既要搭建起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即教学的传承,还要搭建学院与一流专业院团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剧团的机会。
“这样的模式,既是为了探索新时代高等戏曲人才培养新路,也是以教学实践的方式适应戏曲演出市场的时代规律。”李佩红说。近年来,上戏戏曲学院在京昆人才“文教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建设、PT(Part Time)名师名家柔性引进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先后与国家京剧院、清华大学、上海京昆艺术中心、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等重点院团共建了人才培养基地。
“在天津的这两场演出中,学生们的舞台呈现有一些已经达到了院团演员的表演水准。”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则奇说,“在校期间就加强实践教学,就能避免学校、院团‘两张皮’,培养完了,到院团还要回炉。”“校团合作、教演合一”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架起了专业的桥梁。
据李佩红介绍,就在本次天津站首日演出前,上戏戏曲学院携手天津京剧院联合举行了合作共建项目“天津京剧院人才培养基地”和“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学生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基地将进一步推进“文教结合、校院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与协同创新,为学生长期搭建学戏和展示的平台,加强学生与名家之间的交流,合力培养新时代“高精尖”应用型高等戏曲艺术人才。言传身教让戏曲永葆青春
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们的艺术技艺,更让他们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做人、从艺的初心和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瞳胜开始跟随京剧名家王立军学习《天霸拜山》中黄天霸一角。“没进上戏前,我就看过王老师演这出戏。王老师先后向谭元寿、茹元俊老师学习这出戏,又和袁世海、张春华、李长春等名家一起演出。”王立军说。
据李瞳胜介绍,他所在的剧目组一共有3个人,每次上课,王立军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每个人配戏。让李瞳胜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拍剧照时,王立军特意赶来给学生们化装,指点拍照姿势时,他一不小心踩空摔了一跤,把学生们吓坏了。王立军站起来的第一句话是“继续拍”。第二天,他带着伤照常来上课。“这就是言传身教的意义。当年王老师的老师怎么带他,他现在就怎么带我,我以后也会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别人。”李瞳胜说,向老师学戏,也是学做人。
展演结束后,上戏戏曲学院邀请了戏曲教育界、国家重点院团等名家与专家举行“守正创新 薪火传承”培养卓越戏曲人才研讨会,进一步围绕“文教结合、校院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如何培养新时代“高精尖”卓越高等戏曲人才等问题进行研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于上戏戏曲学院的教学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李佩红表示,上戏戏曲学院学生是新时代戏曲传承人和守护人;戏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乐观心态,让戏曲永葆青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提到‘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这是对我们戏曲教育工作者莫大的鼓励,此次赴京津展演,是我们上戏戏曲学院师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期待的努力行动,我们定能不负众望,办好国家和人民满意的戏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