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联群:京剧是一门“讲究”的艺术,传承者要有担当要乘势而上
8月21日晚,由重庆京剧院制作出品的京剧《双枪惠娘》首登央视,通过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与全国戏迷见面。节目中,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对《双枪惠娘》的上演和程联群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重庆京剧院创排的《双枪惠娘》不仅有别于以往红色题材戏曲的讲述形式,还跨越行当,在艺术上有很大的突破。
饰演陈惠娘有哪些传承与突破?传统戏曲如何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重庆京剧该如何发展?日前,重庆日报记者就此与京剧《双枪惠娘》主演、重庆戏剧家协会主席、重庆京剧院党总支书记、文华奖得主程联群进行了对话。
重庆日报:双枪老太婆各种版本的艺术形象大家都很熟悉,身为戏曲名家,您还有《金锁记》等多部代表作,为何会选择让《双枪惠娘》走进央视?
程联群:这些年我演出了《金锁记》等剧目,有传统戏,有现代戏,但心里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有机会排演双枪老太婆。我从小开始学戏,当时印象最深的、学得最多的就是戏剧里的英雄人物,我曾经还给自己列了好几个想演的红色题材人物形象。这个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我演得非常过瘾,真是酣畅淋漓。
在今年的演出中,《双枪惠娘》得到观众认可,对我们演职员是很大的激励,所以我们就想将这出戏,带到央视,让全国的观众都了解红岩,了解我们。
《双枪惠娘》的故事来自小说《红岩》,讲的正是重庆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选择通过央视与全国观众见面,也能更好地宣传英雄之城重庆,加之今年是建党百年,《双枪惠娘》不光是想让观众记住双枪老太婆、江姐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更是致敬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前赴后继的没有留下姓名的优秀儿女。
从这一点上看,我觉得具有特别的意义。重庆日报:对于塑造双枪老太婆,前人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您主演这个角色的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程联群:的确,很多影视剧里都有“双枪老太婆”,她可以说深入人心。在我看来,她是一个纯粹的女人,也是一个纯粹的战士。在作品里,我们除了展现她作为革命者、共产党员的大局意识,还加重了陈惠娘作为母亲、妻子、女人的情感戏,包括对儿子的教育,包括她与丈夫重逢之后却不能相认的挣扎煎熬,应该说在人物塑造上更生动丰满。
这一点上,对我来说既是剧目突破的难点,也是我们演绎者的动力。毕竟京剧是讲究行当的,花旦是花旦,青衣是青衣,可以说这次陈惠娘的角色跨越了行当,对我是很大的挑战。这个现代戏最大的难点在于既要程式化也要生活化,特别是这个角色要从年轻演到中老年,从青春活泼的小姑娘成长为革命者,成为能文能武的司令员。这需要我们演员深入地贴近人物内心,用真声多一些,还是假声多一些,都是要通过自身拿捏来解决的。重庆日报:您多次在采访中提到京剧是一门“讲究”的艺术,如何理解“讲究”二字?
程联群:“讲究”可以说是京剧的特点之一。生旦净末丑,分行分路极其细致;唱念做打武、手眼身法步,每个行当的基本功训练,从一戳一站,一个指法,到各种脚步,不同的人物会有不同表现。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基本功训练、不同的表现形式,走、坐、卧、行,一举一动,都得在行当的规矩之内。包括不同的流派大家,虽然都是同一行当,但都有不同的流派特色和艺术特点,他们都要运用行当的身段来表现、展现人物个性。再比如说,京剧的服装道具也都有自己的规矩,我们叫“宁穿破不穿错”,可以没有新衣服,但不许随便代替。比如清朝官服前的补子,应有文官武官和品级区别,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不同品级绣不同鸟兽。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必须表现准确。
重庆日报:京剧有这么多“规矩”,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欣赏门槛是不是比较高?
程联群:京剧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它是以歌舞的形式演绎故事,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角儿”的艺术。
京剧是观众在舞台上看一场完整的演出,这里既无虚也无假,观众就要看真功夫,演员要是没有受过训练,没达到标准,就上不了台。它同时又是虚实结合的,虽然是虚拟的,但它是讲理的艺术。每一句为什么这么唱?为什么是这么一个唱腔?为什么这里有这么一个技巧,都得要讲出道理来,演员心里都得有谱。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相信观众只要花一点心思了解到京剧的特点,就会深深爱上它。
只有扎实继承,才有创新的成功
重庆日报:继承和创新是怎么的关系,对此您怎么看?
程联群:我一直坚信,只有扎实继承,才有创新的成功。如果演员心里没谱,演不明白,交代不清楚,观众就无法理解。所以我就谈这个继承的重要性。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你就没有革新创造的手段。
比如说今天我如果不知道京剧的特色、标准、要求,手里没有艺术手段,就调动不了精华,这个戏排起来可能就变成了话剧加唱。我们大家要自律、自信,但也不能盲目自信,要明白京剧的特点,才知道如何去发展。重庆日报:那您认为如何才是扎实继承?
程联群:作为戏曲人,咱们要重视继承发展,只有按规律,才是科学办事,才能发展。继承不是原地踏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这不是我的态度。继承是凭着老一辈艺术家的口口相授以及对整个艺术规律的把握,有了规律我才知道应该怎么去取舍。
想发展,你就必须先去继承、去学习、去认识,学深了,弄懂了再发展,否则在导向上会出问题,对民族文化的精髓会有伤害。同时,我们除了要尊重京剧艺术本体、尊重艺术规律外,还要特别重视那些有着丰富创作经历的艺术家。这又回到了京剧是一门“角儿”的艺术,我们尊重的不仅仅是流派创始人,戏曲里头分行分路,无论哪行哪路都有专家,包括我们的画服道盔等有经验的师傅。一切都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保证演出质量。行话里“一棵菜”是指全班每一个人都要诚实敬业,通力合作,个个优秀,才能让每一场演出精彩,让院团具有市场号召力。
重庆日报:作为京剧名家,这些年来,您先后在全国各地、学校演出宣传推广京剧。那么重庆京剧土壤如何?未来应如何发展?
程联群:纵观重庆京剧院的发展,我们创作出了一批关注时代发展、反映社会现实的京剧艺术佳作。特别是近年来,重庆京剧院还接连推出了《双枪惠娘》《张露萍》《秦良玉》《大梦长歌》《天路彩虹》等多部优秀京剧作品,这些连连获赞的艺术作品,证明了“重庆造”京剧的潜力。当然,我认为,京剧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京剧人的坚守,更离不开党对戏曲事业的重视和关怀。目前,京剧发展正面临一个大好时期,在政策扶持上我们有传统戏曲扶持计划、戏曲进校园等,来剧院观看京剧的戏迷越来越多,市场也越来越趋于成熟。我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要有担当,要乘势而上,制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佳作,培养一批稳定、专业的戏迷。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