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戏在民间极受欢迎,京剧大量取材于演义小说和民间传说,如“三国”“水浒”“西游”“岳传”以及包公、施公等公案故事,武生行的发达,连带着旦、净、丑行都出现了专门的应工行当,从“四大徽班”开始,武戏就具有了和文戏分庭抗礼的能力,武生借用一句戏词形容,就是“壮哉,英雄”。无论正反面角色,都是威风凛凛。正是因为京剧对武戏的重视,才有了文武兼长的剧种评价,而京剧武戏中最为人瞩目的行当,应数武生,观众推崇的武戏文唱的表演特色,其艺术实践主要是由武生行完成的。
-杨隆寿-
杨隆寿,幼从程长庚学老生,后入双奎班习武生,长靠、短打、箭衣俱精,《石秀探庄》《蜈蚣龄》《翠屏山》尤其出色,有“活石秀”“活武松”之誉,同光年间和俞菊笙、姚增禄齐名,是最早成名的武生演员之一,也是最早进宫充当教习的京剧艺人之一。其“手把徒弟”茹莱卿、张淇林、董风岩皆为武生名家。光绪八年(1882)创办小荣椿科班,收徒杨春圃(小楼)、蔡春桂(荣贵)、郭春翠(际湘)、程春德(继先)、张春斌(淇凤)、叶春善、刘春喜、郭春山等。光绪十九年(1893)创办小天仙科班,门下有谭小培、迟月亭、张增明、鲍吉祥、阎岚秋等。
-俞菊笙-
俞菊笙,因脾气暴躁,绰号“俞毛包”,幼入张二奎所创忠恕堂,从“大刀”杨二喜(杨月楼之父)习武旦,后改武生,与杨玉楼(月楼)有“忠恕堂文武双壁”之称,同治末年与名旦胡喜禄接组春台班,多以武打戏演大轴,与三庆、四喜两班媲美,精于靠把戏。他在武生表演中融入武净的雄浑风格,首创勾脸武生戏,《艳阳楼》《铁笼山》等流传至今。对京剧武打戏,特别是长靠武生戏有重要的丰富和发展。弟子尚和玉、杨小楼能传其艺。
子俞振庭,有“小毛包”之称,武生表演以剽悍勇猛而自成一格,和武旦“九阵风”阎岚秋的对儿戏极受欢迎,与迟月亭、范宝亭、何佩亭合称“四亭”。曾多次组班,并在北京首倡男女合班演戏。1917创办斌庆社,造就了以“斌”“庆”“永”排名的艺人,如徐斌喜(碧云)、孙斌恒(毓堃)、计斌蕙、毛庆来、谷永来(玉兰)等,带艺入社,借台演出的李万春、蓝月春、王少楼、刘宗杨、杨宝森等也大受裨益。-黄月山-
黄月山,绰号黄胖,光绪六年(1880)到北京,初搭嵩祝成班,光绪十三年(1887)与名净李连仲、武旦李燕云(小不点)加入皮黄、梆子同演的瑞胜和梆子班(后改组为宝胜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改搭田际云创办的玉成班。黄月山在瑞胜和、宝胜和、玉成班期间,曾排演许多新戏,如《百凉楼》《贺兰山》《凤凰山》等,尤其擅长扎髯口武生戏,对丰富武戏剧目和表演有重要贡献。“黄派”传人有李吉瑞、瑞德宝、马德成等。李春来,十一岁入丰台喜春台梆子科班,从谭叫天(谭鑫培之父)习武生。十七岁满师后辗转至上海,曾返京与梆子老生郭宝臣合组源顺和班,后复南归,长期在上海演出,成为南派武生宗师,与俞菊笙、黄月山鼎足而成武生三大流派,短打武生戏最为出色。“李派”传人有盖叫天、张德俊等。
-杨小楼-
杨小楼,谭鑫培义子,随谭氏子辈排名嘉训,艺名小楼。祖父杨二喜,父杨月楼,均为同光年间名艺人。
二十四岁搭北京宝胜和班,以“小杨猴子”艺名贴演,在天律以《艳阳楼》诸剧轰动剧坛,进谭鑫培同庆班,声誉鹊起。他以武生挑大梁,领衔班社号召力极大,迟月亭、范宝亭、何佩亭成其辅弻,有“一楼三亭”的称谓,钱金福、王长林、迟月亭、许德义被称为班中“四大天王”。杨小楼和梅兰芳、余叔岩被公认为是京剧三大代表人物,有“武生宗师”的盛誉。“杨派”入室弟子有侯海林、延玉哲、傅德威、孙毓堃,李万春、高盛麟、李少春、王金璐、刘宗杨。-尚和玉-
尚和玉,九岁入久和春科班习梆子武生及小生,后改京剧武生,和杨小楼同出俞菊笙门下,武生、武净兼演,以“三楼一挑”(《赵家楼》《贾家楼》《艳阳楼》《挑滑车》)名震津门。20世纪20年代,迁居北京,与尚小云、程砚秋合作,以勾脸的猛将、豪杰最为擅长,李元霸就是“尚派”剧目中最负盛名的角色。光绪末年和杨小楼、俞振庭同为京中武生翘楚,弟子有韩长宝、娄廷玉、张德发、侯永奎、傅德威、孙盛云等。
-李万春-
李万春,父李永利为清末武净,与李春利、刘春利、王永利合称武净“四利”。李万春六岁随父练功,七岁以“客串李”为艺名登台,在上海及周边地方演出,同时各处投师学艺,技艺日增,出“万古长春”的艺名“万春”声誉渐隆。1923年入京搭斌庆班,和蓝月春合演《战马超》,一炮走红,俞振庭改戏名为《两将军》,十二岁的李万春被誉为“童伶奇才”。1932年自组“永春社”,长靠、短打、红生、猴戏均出色。1938年创办鸣春社,培养出“鸣”“春”两科学生2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