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蓄须记》
好一个“梅兰芳”
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的《梅兰芳·蓄须记》像一部散发着温润气息的小品散文,聚焦于梅兰芳的品格气节,用他在痛苦中的坚守,将艺术中的大美,作了沁人心脾的艺术呈现。剧作只在中日两个国家关系的背景下着笔,用1941—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在香港和上海针对日本侵略者的两次“拒绝”,以及他在四十年代蓄须观剧与五十年代祭祖演出的两次“亮相”,完成了对于艺术与节操的心灵纠结和情感升华,其间又以倒叙、回忆等方式,将梅兰芳1919年访日引出的中岛父子两代的交往,以及梅兰芳面对国难屡屡拒绝日军威胁而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直面挑战的勇力予以穿插,形成颇有悬念的舞台叙事结构。应该说,这样的作品固然只以仅有的几个形象展示特定的抗日时代的民族主张,但却蕴含着丰富阔大的舞台张力,犹如白描线条间可以肆意设色而呈现了更加细腻生动的梅兰芳及其心灵世界。
这是剧作家罗周在现代戏曲创作领域中围绕真人实事进行题材开掘的优秀创作,尤其是将对历史人物的真实剪裁与映像化的场面描摹,通过人物关系的紧密聚焦,在诗情画意的文学抒情中作了形象的生动再现。因此,舞台二度的把握在刻意寻求静态之美时,对梅兰芳温婉个性下不拘压迫束缚的精神世界作了尽可能的挖掘,虽然这种呈现在突显京剧品质时还未尽意,甚至因为着力展现静态美感而忽略了京剧塑造人物形象时更加丰富的手段和创造。例如梅兰芳祭祖时的叩拜,为了强化中岛日本风格而造成音乐风格表现的断裂、以及剧情涉及访日演唱《天女散花》时观演关系的处理等艺术处理,都还可以再作提升和创意。
该剧最令人惊艳的还是傅希如的表演。为了塑造一个温婉如春的梅兰芳,傅希如有意识地在男性身架间加入趋于安静的动作节奏,甚至在回身转身之际刻意放缓腿脚的速度,由此形成带有个性特点、气质风度表达的身段调度。而他在语调使用时,将京白普通话尽量把握着急缓、柔厉、高低之间的细腻调适,这种含着说、含着演的方式,将男性的姿态与旦行的意蕴作了恰到好处的糅合,展示着“梅兰芳”特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表现人物心情低沉时,多处以背面、侧面面向观众,
例如《拒票》一场“叹年华”一段,是背对观众开始演唱,这与戏曲传统均有很大不同,而显示着对于特定人物特定情态的设定。显然,傅希如用这种完全不同于须生本行的艺术处理,求得神似,聚得神韵。同时,以此为基调,在几段彰显梅兰芳不屈人格的唱段中,音乐唱腔能够在平静中让情感自然升华,让力量在舒缓的节奏中异军突起。这种分寸感展示出他对于人物形象的深入把握。
江苏省京剧院曾经有过优秀的艺术履历,尤其是京剧现代戏《骆驼祥子》堪称经典,近年来致力于剧院艺术传统的重新修复,在京剧创作领域做了很多工作。《梅兰芳·蓄须记》以崭新的艺术面貌,显示了剧院团队对京剧艺术传统的开拓和对现代品质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