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北京京剧院京剧《大宅门》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上演,以一曲荡气回肠的家国离恨、儿女情长,展现出国粹京剧的别样风华。
京剧《大宅门》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上演
当日下午,京剧《大宅门》剧组开展了“艺探究竟”京剧《大宅门》探班活动,深度揭秘京剧《大宅门》台前幕后,解析人物造型、舞美的独特文化元素,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现代京剧的传统匠心。
京剧《大宅门》的造型设计由著名服装与造型设计师、国家一级舞美设计、被誉为戏曲界造型“圣手”的蓝玲精心打造,她曾揭秘京剧《大宅门》造型设计的独特之处:“《大宅门》发生的时代是清末民初,所以在造型设计上我首先想的是要还原清末民初时期的服饰风貌。从这个整体风格设计出发,我和另一位设计师张颖一起,就以那个时代的一些服装的元素为基础,在配色上纳入现代审美,加上我们京剧服装的规矩来设计和制作戏中的造型。根据大宅门里每一个人的身份,我们会加入不同的细节。比如设计杨九红在畅春园的造型时,我就参考了很多同时代名妓的照片,都是这种瘦瘦长长的衣服款式,加上云肩,绣活上有一些蝴蝶,选择一个最适合杨九红的组合。总之,我这次特别想还原那个时代的东西,但不脱离人物。虽然我们时间很紧,但是一点没有马虎,好几件衣服都是绣了两遍,有个别问题不满意,就全部打回去重来。比如,二奶奶黑色的那一套衣服,也是造价最高的一套,第一遍做出来之后,袖口上的花有一层颜色的线没按照图纸配,我要的那个颜色师傅们当时没有,用了相近颜色。拿到成品后我觉得不大满意,就重新做了。《大宅门》是郭导的心血之作,京剧版从卓群给我剧本时我就很喜欢,看完剧本就很感动,因此我在创作这个戏的造型时,也是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投入进去了。”
“艺探究竟”京剧《大宅门》探班活动
京剧《大宅门》的舞美设计任思远曾详析其中的精心设计:“京剧《大宅门》并不是一个独幕剧,根据故事的发展,舞台的场景也是需要有变化的,而无论是哪种变化都是要通过舞台装置完成。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常见的舞台装置无非是吊杆、车台、转台、升降台。为了配合戏曲表演的写意性,我们摒弃了‘指哪打哪’的场景模式,利用有写意性的空间元素,通过和表演配合的明检场,来实现故事里的场景变化。我们最终选择了转台,而且是同心双向转台,虽说也算是常见用法,但转台上面的内容还是要值得考究的。除了转台的装置,底幕上也充满了文章。起初,边沿幕也跟底幕异曲同工,但因为资金和运输装台的成本问题,只能忍痛割爱。只剩下底幕和转台两个大结构的设计方案里,底幕的形象就必须尤为考究。在结构上分为两层,第一层有个大开口,是为了在空间和表演上分开层次,而通过和灯光的配合从而加强‘门’的概念。在表面的肌理上,借鉴了王澍先生设计宁波博物馆的概念,单一的砖墙表现了历史的变迁和厚重。在我们舞台的方案里砖墙还嵌着北京的砖雕,和主舞台的细节呼应,它不仅是一个背景,也是一种北京的文化符号。多说一点这里面的装饰雕刻,每处几乎都有明确的出处,不仅如此,还都是老北京年间建筑上会有的风格。比如圆柱顶头的云罐就是国子监牌楼的部件,比如雀替,都是清代北京建筑典型的样式,还有柱础也是当年北京城里不曾多见的复杂式样。最费心的就是开场那个挂灯的挑头,因为建筑结构中很少有从柱子中穿出来、并且前后出头还都有造型的部件,不仅如此,还要让它在这里的出现合理化,翻遍了资料,终于在梁思成先生的书籍中找到一种东西,就是夔龙挑头,在老年间,讲究一点的店面门头都会有这么一个挂幡子和幌子的挑头,并且前后都有纹样,只是这种东西资料极少,所以我们人为的将它‘复原’了,同时缩短了很多。整体上除了必要的景片作为辅助,再没有繁冗的笔墨进行过度修饰,将更多的舞台信息留给了表演。传统的戏曲表演其实是不需要舞台设计的,然而在当今的剧场美学里它又必不可少。所以,除了在视觉概念上强化当代审美诉求以外,我们还可以用类似线性结构的空间概念释放出‘新古典主义’的信号。”“艺探究竟”京剧《大宅门》探班活动
活动期间,京剧《大宅门》剧组服装师王榉还为到场观众讲解了京剧服装知识,容妆师高一玮为小戏迷化妆,使观众获得了沉浸式、趣味性的独特体验。
演出当晚,观众反响热烈,有戏迷在观演后回味感慨:“第一次看现场的京剧表演,特别棒。北京京剧院名不虚传,两个小时的演出扎扎实实,现场的乐队和演唱,只能用一个‘牛’字形容。这真的是很值得被一代代喜爱和看见的艺术。”
京剧《大宅门》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上演
11月26日,北京京剧院京剧《大宅门》将在聂耳大剧院隆重上演,敬请广大观众朋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