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第四届湖北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可以说是全省近年舞台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巡礼,也从侧面印证了戏剧“鄂军”以讴歌时代、反映现实生活为己任的担当。综观参加展演剧目,几点感想如下:
红色·血与火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荆楚大地又是一片红色沃土。本届艺术节大多剧目紧扣这一重大历史“节点”,舞台“落点”于红色题材,其中引人瞩目的当数武汉京剧院的《母亲》和湖北省京剧院的《连心带》,前者演绎革命母亲葛健豪的传奇人生,这个人物此前虽以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但该剧发挥戏曲跷功的独特技艺,通过葛健豪培养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我党早期领导人、休夫离家、远渡重洋求学等经历,成功塑造了这位踏一双小脚追寻光明的母亲形象。后者取材于湘鄂赣边区真实故事,以当年战场上红军的识别标志——牺牲带串连人物和情节,展现药姑山区一位善良平凡、舐犊情深的母亲在亲历四个子女献身革命后,面对一条又一条血染的牺牲带从悲痛中奋起,自己也毅然扎上牺牲带,承续子女们的未竟事业。其次,在地方戏剧目中,潜江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的《红荷》和荆门艺术剧院创作的《青年张文秋》也可圈可点。前者表现红军主力西征后反动势力对根据地清剿的残酷环境中,地下党与百姓为保护红军后代的付出与牺牲;后者以革命前辈张文秋青年时代追寻进步到投身革命的历程为线索,交织着与我党早期政治宣传工作先辈刘谦初的爱情故事,艺术再现了大时代风云中红色情侣初心如磐的情怀与信念。
这些红色题材剧目,舞台呈现都较好规避了概念化和口号式,表演细腻入微;音乐唱腔在保留剧种风格同时,或在传统戏曲中融入现代交响元素,或于浓郁京剧唱腔中糅合湖北民歌,腔韵悠然意境深邃。可以说通过这些红色题材剧目提供了较好的创作价值和实践经验。暖色·情与爱
2020年武汉作为中国抗疫的中心,作为一段特殊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的戏剧工作者以担当和情怀创作出一批抗疫题材剧目。其中堪为佳作的是大型民族歌剧《天使日记》和话剧《逆行》,两部作品均以戏剧书写历史,全景化舞台呈现“英雄之城”人民的坚韧付出,呈现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援,呈现中华民族抗击疫情的不懈努力。历来重大题材与舞台时空的局限都会带给创作者巨大的挑战,可喜的两剧小视角大情怀,以点滴小情之“暖色”渲染出众志成城之大爱,落点平凡人物,医护人员、志愿者、病患、社区居民等等,舞台叙事娓娓道来却又成功塑造起武汉战疫中医护群像,以特殊时期的市井烟火展示出武汉人面对病毒肆虐的内心焦虑挣扎与危难相助的情义无价。《天使日记》以一对医护夫妻的爱情悲欢艺术展现白衣天使在疫情中挽救生命、向死而生的感人事迹;《逆行》侧重于大武汉小市民从慌张惊惧迟疑到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经历,颇具“热干面”风格。剧情演绎不浮夸不矫情不说教,矛盾层层展开,人物渐渐丰富。值得一提的是,两台戏契合情节推进舞美设计与多媒体运用,为演剧效果加分不少。
炫色·意与趣
本届艺术节参加展演剧目很多来自基层院团,来自少数民族地区院团的音乐剧《太阳照进山窝窝》和歌舞剧《古道茶人》让人不可小觑:前者取材恩施当地扶贫“尖刀班”真实故事,另辟蹊径以一个耍滑耍赖要贫困户“指标”的懒汉为主人公,一方面表现后进村民在扶贫干部帮助下转变观念,成为脱贫致富能手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展现出古老而封闭贫困的金果村在党和政府的政策以及扶贫工作队帮助下,解开祖祖辈辈受困“穷疙瘩”,同时表现了年轻的扶贫干部本身的自我成长过程,两条线索交织串联起全剧的“看点”“笑点”和“泪点”。《古道茶人》来自五峰“宜红”茶原乡的艺术院团,以舞台演绎鄂西武陵山区的古道茶人生生不息,跋涉茶路生死之途的艰辛与坚韧。曲折险峻的商贸古茶道,不仅引出茶队惊心动魄的故事,更展现了土家儿女的情义。两台剧目的舞蹈语言和音乐语言的表达韵味优美,舞台呈现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土家族民歌、说唱等元素融合,意蕴深邃。作为长期根植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院团,此类作品既适于当地文旅融合推广,又适于锻炼队伍。
综观本届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虽然涌现出不少受观众和专家好评,有更大艺术上升空间的好戏佳作,然而也不可否认有些创作概念化、同质化、剧种音乐辨识模糊化等问题,有待于艺术节“热闹”之后,有关方面组织专家进行专业性的艺术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