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在新编京剧《李清照》中饰演的李清照。
为了拍一部戏,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宽敞舒适的新房卖掉,一家人蜗居到一间只有三十平米的小房里,腰病犯了疼得弯不下也咬牙坚持,能做出这样选择的人该有多么坚强,对艺术又是怎样地痴迷?2月19日,记者见到了她——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济南市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青。
推开李青家的家门,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瘦小的、有些弱不禁风的身影,让人很难与印象中的“女强人”联系在一起。
然而,与李青交谈几句,就能从她慢条斯理的语调中感受到一股韧劲,那瘦弱的身体中仿佛蕴藏着无穷的能量。“我内心中有一种韧劲,我决定了的事,困难再大也要做。”李青这样描述自己。
正是靠着这股韧劲,李青成功饰演了新编京剧《李清照》中的李清照一角,以精湛的表演迷倒了无数观众,她为了排练这出戏而卖房也被传为佳话。
谈起这段经历,李青感慨不已。2002年,李青看到了著名戏曲作家罗怀臻所写的越剧剧本《李清照》,被深深打动了,希望能将其改编成京剧。“这是个好剧本,怕它流失了想先买下来。”李青回忆说,当时她和丈夫的工资都不高,女儿还小,刚刚贷款买了一套房子,筹钱买剧本成了一件头疼事。无奈之下动了卖房子的念头,而这也得到了同样从事京剧工作的丈夫的支持,“在这一点上我们一点分歧都没有。”就这样,一家三口搬到了一间三十平米的陋室里。
说到这里,李青情不自禁地看了一眼坐着的沙发。由于练功受伤,李青有严重的腰病,加上房子小也放不开大床,沙发加木板就成了李青在那间小屋里的床,她清楚地记得这套沙发是1999年买的,已经很旧了,但她就是舍不得换掉。
买剧本的钱有了,创作班子也初步搭起来了,可这与排一出精品剧目的要求仍相差很远。《李清照》未被列入投排计划,没有资金,剧院软硬件设备达不到要求,甚至连排练的地方也要借……一个一个困难仍然摆在眼前。
李青仍不放弃,“我是个垦荒者,非要垦一下这块荒地。”她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编剧罗怀臻在一篇回忆新编京剧《李清照》创作过程的文章中写道:“感谢李青,感谢她对京剧艺术殉道般的质朴情感,这份情感,自始至终感染着并推动着包括外请创作人员在内的全体剧组,成为《李清照》剧组的凝聚力量!”
就这样,克服重重困难,《李清照》顺利排练完成。李青说:“过程再苦都没有关系,毕竟结果是好的,已经很知足了,与结果相比那点付出不值一提。”那段忙碌充实的日子如今已成了李青记忆中的珍珠,“有时候躺在沙发上回想起那时候,觉得很幸福。”
李青是个懂得感恩的人,采访过程中她不停地说着感谢。
她感谢罗怀臻等专家,“我在艺术上突破,归功于这些专家,他们不讲任何条件,无私奉献,跟我们同甘共苦。”
她感谢上级领导,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落实了经费,凝聚了队伍,保证了《李清照》剧组的正常运行,“对这部戏的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她感谢剧院,“是剧院给我这个舞台,让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才有了《李清照》这部戏,我的成长道路和剧院密不可分,剧院就是我的家,它已经跟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李青说自己没什么奢求,“只要让我演戏我就很快乐。”李青告诉记者,到了台上,就会忘了腰疼。
谈起未来的计划,李青说,今年的演出任务比较重,下一步将会大量地排戏,她现在正准备一个剧本,“把我的戏一步一个脚印做踏实了,让观众喜欢,这就是我想做的。”
■ 李青简介
李青,山东济南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联委员、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市拔尖人才、济南市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1981年考入山东省戏曲学校京剧科,学习京剧表演(主学青衣)。在校期间跟随刘碧、尚青云、王玉明、周宛华、刘晓兰等老师学习了《断桥》、《姑嫂英雄》、《贵妃醉酒》、《宇宙锋》、《霸王别姬》、《凤还巢》、《武昭关》、《打路》、《奇双会》等剧目。1985年被分配到济南市京剧院工作。1987年被张派著名传人薛亚平老师收为入室弟子,潜心学习张派艺术。自拜师以来,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学习了《望江亭》、《状元媒》、《秦香莲》、《刘兰芝》、《西厢记》、《春秋配》、《诗文会》、《玉堂春》、《四郎探母》、《赵氏孤儿》、《龙凤呈祥》等张派名剧。
李青嗓音宽厚、明亮,扮相端庄、秀丽,台风大气,表演细腻。自1994年在剧院担任主要演员以来,长期活跃在大小舞台上,常演剧目有《秦香莲》、《状元媒》、《望江亭》、《玉堂春》、《大、探、二》、《红鬃烈马》、《四郎探母》、《杜鹃山》、《沙家浜》等剧目。
2004年济南市京剧院邀集全国著名戏曲专家联合打造了新编京剧《李清照》,在该剧中李青饰演一代爱国女词人李清照。
2004年10月,李青在第八届山东省艺术节上荣获表演一等奖;
2004年12月,《李清照》被文化部选入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李青荣获表演奖。
2011年因李青主演新编京剧《李清照》荣获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