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红玉是梅葆玖弟子、梅派传人、南通 京剧名家、伶工学社负责人——
故地思人 唱一曲京剧老戏《凤还巢》
“毕竟南通不虚到,归装压满啬公诗”,这是20世纪初梅兰芳先生受邀来通后,写予张謇先生的回赠诗;“七十年后‘凤还巢’,毕竟南通不虚到”,70年后,梅兰芳先生的儿子梅葆玖来通演绎一出《凤还巢》,通城人共赏绝唱,《南通日报》以此题致敬;如今,再回首、续前缘,仍复当年。
(28日)昨天,梅葆玖弟子、梅派传人韦红玉率领老报人张惠平、报人家属戎萍等带来京剧《凤还巢》选段。一时间,声声吟语、婉转千回,再度撼动全场。
梅派经典再次唱响
京剧《凤还巢》由梅兰芳先生于1928年在北京首演,是梅派经典剧目之一,其情节巧妙,行当齐全,集唱演于一体,既富有可看性,听起来也轻松诙谐。
“这种戏在圈内叫‘歇工戏’,因为这个戏没有说谁主要次要,基本都是每人一场,包含好几个篇幅。一个人上去唱两三句,下来歇一会儿,别人去唱,比较轻松。”韦红玉介绍道。
尽管唱起来容易,她却感到“压力挺大”。犹记得1988年,梅兰芳先生来通70周年之际,其儿子梅葆玖率梅家班莅临南通,在父亲当年演出的舞台上连番唱戏,而彼时已是梅葆玖弟子的韦红玉更是亲眼见证了这么一出戏。“一个是当年我看师父唱过;其次这个戏也是他手把手教我的,所以这次演出来意义肯定不一样。”
“幸运”牵起京剧情结
回望京剧之路,韦红玉是难得的“时代宠儿”。7岁,懵懂的年纪,她被老师选上参演小班版《红灯记》,饰演小铁梅一角,一演就是整场。“当时很小,什么也不懂,就觉得好玩,我也不记得自己是怎么演下来的,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
又过了一年,她进入南通小红花艺术剧团学习。后逢南通地区京剧团艺术学校招生,她在400个学生中脱颖而出,被“南派名旦”陈桂兰相中,并顺利成为京剧团76届学生,自此她的京剧人生真正被打开。“京剧这一路我觉得自己非常非常幸运,从小就觉得一直被宠着,因此我对京剧的感情越来越深。”韦红玉坦言。
而见到梅葆玖,则是在1983年。当时,上海剧协举办了首届梅兰芳艺术训练班,19岁的韦红玉是唯一一个来自地级市剧团的学生。“我还记得第一次开学典礼,我们眼珠子都要下来了,有梅葆玖,昆曲泰斗俞振飞、他的夫人李蔷华,江苏省京剧院、梅兰芳先生最小的弟子沈小梅、大弟子魏连芳,竟然是他们给我们上课。”现在想来,都是万分惊喜。
面对“千年难遇”的名师名家,韦红玉抓住一切机会学。四个半月的时间,她一共学了四出戏,其中就包括剧目《凤还巢》。最后在出班时,经陈桂兰推荐,韦红玉成功拜梅葆玖为师。并于1984年元月,二人相约在照相馆留下一张师徒照。传道授业倾力相为
跟随了师父,韦红玉才算规规矩矩“宗梅”。此后只要她想学,梅葆玖便教她练功,有演出就带着看,或是引荐到专业学校精修,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她的功力日趋成熟。
1990年,她回到南通京剧团,复排《红灯记》,依旧演的是铁梅,但这次她却清楚如何演得好。那两年,韦红玉领着《红灯记》登过上海大舞台,到过无锡、苏州等地,一共演出99场,到哪儿都人气爆满。
2008年再次到北京见到师父,说的第一句话,她记忆如新,“他说,红玉,你得教,你得传,谁想学你都得教,你是学到真东西的。”
意识到肩上的重任后,时任南通政协委员的韦红玉提案,“要把伶工学社恢复起来”。很快,旧址重修,2013年6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并由她担任伶工学社负责人。梅葆玖2012年来通时,亲自题写“伶工学社”四个大字;之后又主动将“梅兰芳教育基地”挂于此。
“不管是在伶工学社,还是老年大学教京剧,或是参加京剧进校园等,都是在做传承的工作,只要是公益的活动我都去做。包括我现在教孩子也是,当孩子有成果展现的时候,他的亲戚朋友都会去关注它,会影响更多人,我就想用这种方式来推广我们的京剧。”话语间,韦红玉决心已定,初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