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出版的《林海雪原》是现代作家曲波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战斗。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
这部作品一直被视作“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并被誉为“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更是整个“十七年文学”发展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小说作品。2019年9月23日,《林海雪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958年,不少剧团都看中了《林海雪原》,纷纷改编上演。其中中国京剧院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等改编后的剧名就叫《林海雪原》,剧中的主角是少剑波。演员阵容超级强大:
北京京剧团也进行了改编,剧名叫做《智擒贯匪座山雕》,由马长礼扮演少剑波,谭元寿扮演杨子荣。不知是否留有全剧的录音,我们现在能听到的是1958年灌制的两面粗纹唱片。
当然,东北地区的京剧团当仁不让地也改编演出了这个发生在东北的故事,比如辽源市京剧团当年就演过《林海雪原》上下集。其他剧种或者曲艺团体也有演出,比如上海人民评弹团张效声、长征评弹团陆耀良等演出评话《林海雪原》等。在众多改编演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上海京剧院改编演出的《智取威虎山》。1958年春,上海京剧院一团的几位演员,决定把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杨子荣打进威虎山,活捉匪首座山雕那一段故事改编成京剧,并由黄正勤、李桐森、曹寿春拟定了一个提纲,分头各写几场。他们自发的创作活动,得到了院艺术室主任陶雄的支持,特派编剧人员申阳生前去参加。很快,申阳生就把各人写的草稿整理成初稿,并起名为《智取威虎山》。
初搞的结构与剧情,基本上就按原小说中的故事脉络展开。剧团对这个首次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形象的京剧剧本表示肯定,决定由陶雄、李桐森等组成导演小组,派定李仲林饰杨子荣、纪玉良饰参谋长、贺永华饰座山雕、王正屏演李勇奇、刘斌昆演野狼嗥、李桐森演定河道人、曹寿春演栾平,随即开始了排练。1958年9月17日,上海京剧院一团的《智取威虎山》在中国大戏院正式公演。
1963年传来要在北京举行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消息,周信芳院长提出:“《智取威虎山》不错,可以加工修改。”院领导随后指派陶雄、刘梦德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在他们合作的第二稿剧本产生后,为了使这出京剧加强现代气息,又经上海市委同意,从上海电影制片厂调来了老导演应云卫任导演,并投入了排练。《智取威虎山》的第二稿在结构上保留了1958年演出本的原有基础,仅删去了定河道人上山当面指认杨子荣的情节,在压缩个别反面人物戏的同时,稍微加强了杨子荣、参谋长的唱念做打,从整体上来说仍显粗糙。
在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期间,毛泽东主席现看了《智取威虎山》。在观看演出后,毛主席提出了“加强正面人物的唱,削弱反面人物”的指示。演出大会结束后,上海代表团在京延留10来天,专门听取意见,尤其为了加强对当年剿匪斗争生活的认识,团里还请来原小说的作者曲波和他的爱人以及当年的战友孙大得,他们为剧组讲述了杨子荣的战斗故事和牺牲经过,以及他们当年剿匪的经历。
1965年3月,在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戏改”小组统一规划下,这个已被列为“京剧革命”“试验田”的剧组,首先在创作上充实了力量,由章力挥、陶雄、刘梦德、丁国荣、高义龙组成的编剧组负责修改剧本;李仲林、关尔佳任导演,调来了刘如曾、黄钧,会同琴师陈立中、高一鸣、黎秋觉和演员王正屏、童祥苓搞音乐设计,借调胡冠时负责舞美设计,整个创作组由章力挥负责。在1965年左右,经边演出、边征求意见、边修改形成的《智取威虎山》第三稿剧本已同原剧作有了极大的不同。新稿删去了神河庙(包括定河道人这一人物)及“野狼嗥”行凶夺图两场戏。为表现出军民鱼水情的关系,编剧借鉴描写四明山剿匪小说《擒匪记》,增写了第三场杨子荣到深山访问常猎户父女的戏。鉴于全剧无旦角的唱段,音乐色彩不够丰富,又添加了女扮男装的小常宝控诉土匪罪状的唱腔,编剧还在杨子荣“打虎上山”一场中,结合传统京剧的以鞭代马的身段表演,添写了“马舞”。之后,又为突出小分队群像,重新设计了“行军”“滑雪”等舞蹈和最后的“开打”。
剧本第三稿修改提纲初定后,创作进入了唱腔设计阶段,创作组决定首改第四场“定计”中参谋长的唱腔。请琴师李慕良为刘梦德撰写的“朔风吹”唱词谱曲,并由他指导沈金波试唱,并将这个唱段确定保留下来。接着,音乐唱腔设计工作全面铺开了。创作组从上海儿童艺术剧院调来女作曲家沈利群协同攻关,沈利群不仅对“定计”一场中“共产党员”及第八场“计送情报”里“胸有朝阳”等杨子荣的唱段音乐做了精心设计,而且对剧中小常宝等人物的唱段也做了修改。这些唱腔又经于会泳多处润色修改,特别是“胸有朝阳”末尾通过他“画龙点睛”自然地缀连到了《东方红》曲调上后,全剧的音乐设计方获得通过。至1966年5月,《智取威虎山》无论从剧本,音乐设计、导演、舞美,还是到演员阵容,都已基本确立。
1967年,于会泳接任剧组组长。5月该剧赴北京参加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演出活动;5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该剧剧本;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把该剧列为“八个样板戏”之一。1968年,首长提出不要写真人真事,为此一度改剧名为《智取飞谷山》,杨子荣改为梁志彤,参谋长改为赵建刚,座山雕改为隋三刀等,后因中央领导认为不妥,除少剑波改为参谋长外仍恢复原名。1969年10月,《红旗》杂志发表了经过“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改定本。1970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电影,谢铁骊导演。
至此,《智取威虎山》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从1970年至今久演不衰。在当年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剧中的主要唱段都是耳熟能详。特别是“打虎上山”的音乐、唱腔、舞蹈于一体的表演,既充分展示了传统京剧的魅力,也赋予了新的元素。
上海京剧院通过几代艺术家不懈的努力,使之成为一出经典的精品的剧目,不断得到延续和传承。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湖北京剧院、大连京剧院等院团也争相演出此剧。《智取威虎山》是首次在京剧表演上选择中西混合乐队。在京剧的传统配乐上,它选择了保留传统伴奏乐器“三大件”(即京胡、京二胡、月琴)、四大件(即板鼓、大锣、钹、小锣),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大筛锣、哑钹、小堂锣、高中音大锣等打击乐。在对西洋管弦乐器的选择上,增加了短笛、长笛、园号、小号、铝板钟琴、定音鼓、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另外,为了保留京剧音乐的浓郁风格和表现特有的民族气息,又增加了键盘排笙、曲笛、琵琶、海笛、唢呐、竹管、板胡这些民族乐器。这些民族乐器使重要角色的唱腔更富有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1976年5月11日至6月29日,上海京剧团赴日本访问演出了《智取威虎山》,由耿其昌和童祥苓,前后分别饰演杨子荣,其余角色都是电影里的原班人马。
改革开放之后,京剧不断走向世界,除了传统京剧之外,革命现代戏也有演出。2004年于魁智曾在奥地利维也纳演唱《打虎上山》,由奥地利国家音乐家交响乐团参与演奏,气势恢宏地展现给了全世界的观众,这也是中国京剧首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
《打虎上山》的旋律受到了各界的广泛欢迎,“节奏部落”将阿卡贝拉与京剧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人声伴奏乐团。国家京剧院的李博也在天下泉城合唱团的人声合唱伴奏下演唱了《打虎上山》。
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剧本对于其他各地方戏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剧种都进行了移植演出。北方的秦腔、评剧、豫剧等,南方的越剧、锡剧、婺剧等。曲艺除了苏州评话,还有相声、京韵大鼓、绍兴莲花落等,都能找到不少音像资料,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