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天宫
国家京剧院三团朱凌宇主演的《大闹天宫》,在春节期间搬上梅兰芳大剧院,颇能展现前辈大家李光先生的传承轨范。该剧是盛演66年的经典作品,将京昆前辈艺人不断演出的猴戏做了集大成的升华,从第一代猴王李少春先生,到第二代猴王李光先生,直到今天国家京剧院以及国内重要院团的几批青年猴王,用完备的技术技巧和崭新的形象解读,不断完善着“美猴王”的艺术之美。用李光先生的话说,这部作品中的“猴王”在表演艺术中融入了京剧生、旦、净、丑各行的表演特质,这当然体现在相关场次中化用行当身段规范而展现猴王个性的某个侧面。事实上,对于这个兼容了人性与猴性、世俗性与神圣性、草根个性与贵族气质的形象,那些来自于“人”的戏剧立场,构成了他所具有的人性与观众能够心心相印的特点;而那些来自于超越人的创造原则,又构成了他所具有的猴性能被审美的基本原因。
因此,举凡在戏曲手段所能涵摄的行当表演,都成为猴王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生行的文武、唱念、翻跳是形象的根本,净行的做打、功架、气势是形象的骨干,丑行的轻俏、伶俐、幽默是形象的魂灵,乃至旦行的一点袅娜优雅是形象的色泽。
随着剧情在“凌霄殿”、“水帘洞”、“御马监”、“紫宸宫”、“花果山”、“闹瑶池”、“闹丹房”、“八卦炉”、“聚灵台”、“凯旋图”十个场次所聚焦的处所展开,一个极具个体意志的猴子,一点点地从其憨性、玩性、闹性、斗性中,凝聚成充满本性灵光、自由浪漫而有智慧无畏的猴王。
剧作用昆曲曲牌的文武场与演唱,在躁动的个性风采中,展现着归于理性的、厚重的、大方的艺术旨趣。
该剧用“大闹”,作为剧作风格的关键词,闹,即有闹腾、喧闹等意义,这也让舞台呈现出武戏浓重的动态感;同时,闹亦有闹热、欢闹之意,舞台上同时也就有了文戏深沉的喜剧感,当观众为舞台上的把子功夫、档子调动点赞叫好时,猴王所必有的“王”者之气、幽默之气又需要随着情节铺排,而不断地靠着演员对形象的深度把握,而不断地超越技术力量所未能完全达到的美学层面。这就要求演员在形象塑造中最终从武戏的惊险奇绝中,始终把握着猴王这个形象的“趣”,既在戏曲审美的通常原则中,又在行当表现手段之外的文化审美中,能在传奇故事中用“趣”来升华观众的审美印象,是戏曲创作的境界所在。此外,“大闹”之“大”,除了驾驭猴王形象的演员要具备文武生表演之大,做到文武昆乱兼备外,还有猴王形象所依存的整体场面之大,因此,每场出目都有相应的群体呈现,在一与多、动与静、闹与正、谐趣与庄严等等的对应中,共同呈现猴王与众不同的形象与其情感思想逻辑。
从这个角度而言,大量次要角色所呈现的群体形象是该剧艺术的重要内容,这些形象如果流于过场,就会让猴王显得暗淡不少。例如最后一场“凯旋图”中猴王所面对的天宫守将,每一组武打排场,都会带来别样的舞台机趣,由此成为猴王个性流露的一个方面,只有形象之间在调度、表演、互动中严丝合缝,这部作品的民族文化之美才能在京剧艺术之美中传达得更加充分。青年演员朱凌宇能够全面地驾驭着猴王的整体表演,颇为精彩,从他的表演中可以想象得到前两代猴王为这部经典所赋予的创造之功,这与京剧大家李光先生的戮力培养与精准传承密切相关。相信随着这部作品常演于舞台,随着青年演员群体的表演艺术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京剧院的新一代“猴王”会更加张扬剧院数十年来彪领风尚的创造精神!
精彩剧照
观众刘先生:
“剧情风趣紧凑,舞台布景很有新意,武戏就得到剧场看才有味道,英姿飒爽的出手、惊险刺激的开打、激昂亢奋的锣鼓,很过瘾!”
观众张大爷:
“《大闹天宫》真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演员朱凌宇的表演稳稳当当、干净利落,看得就让人舒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足见平时下足了功夫。这场演出让我很惊喜,看完戏一直沉浸在里面!”
观众王小姐:
“今天是专门带孩子来看《大闹天宫》,她特别喜欢孙悟空,是这个角色吸引了她,但是还是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看到孙悟空,真的是非常惊艳。我们作为家长看到孩子这么喜欢,看到这么优秀的演出,也希望能够常演,我们来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