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党的二十大,南京市京剧团特推出原创京剧《梅园往事》。2022年2月18日和19日,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首场演出,该剧将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这也是南京市京剧团继《大明城墙》之后二度荣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
以周恩来精神为感召,《梅园往事》剧组回归南京谈判的历史见证地梅园新村,致敬一段不可忘却的中共党史,展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和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梅园往事》海报。
化实为虚再现峥嵘岁月
用戏曲完成主旋律作品,并通过大量有据可证的真实史料,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京剧《梅园往事》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再现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崇高精神。
以真情写真人,是《梅园往事》创作的基础,剧中故事都是真实的,尽量在舞台上还原南京谈判的历史史实,剧本在创作阶段就经过党史专家的严格把关,最终呈现出舞台风貌。
结合史实二度创作是《梅园往事》的闪光点,在既定事实中对人性进行深度开掘,台词综合生活语言与艺术语言,把外在冲突内化为心理冲突,把外在动作内化为心理动作,唯细节处更动人,红色主题的创作中也不乏温情与生活。剧中有一段李彩凤、梁鹏飞在大婚之日唱起“南泥湾”的情节,这段编剧与作曲重新填词作曲的《南泥湾》唱段,既契合本剧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记录了当时又垦荒又种粮、自给自足生产忙的火热场景,同时用喜庆家常的生活片段冲淡敌我斗争的紧张氛围,可谓点睛之笔。
如这般的“细节设计”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全剧的文本创作、舞台调度、表演艺术各个环节中,不仅展现出京剧艺术本来的魅力,更展现出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革命精神,让观众在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同时也对南京市京剧团的现代戏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信仰之光点燃创作热情
全剧的诞生源于南京市京剧团王珏团长与编剧董德光的一次会面。王珏谈及剧团的创作需求,希望创排一部与周总理相关、同时与南京有关的现代京剧,恰逢此时,董德光于北京琴书中一曲《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间》深陷其中,想要表达出“民心所向,正道不孤航”的时代主题。
初步想法构思完成之后,编剧董德光研读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寻找其中关于南京谈判历史的描写,并找来大量其他传记、文集等历史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作为支撑材料,几经揣摩之后写下了第一稿,两年多的时间里,剧本反复修改、反复雕琢,改到第十一稿的时候,终于投入了排练。
对京剧《梅园往事》来说,架构剧情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最打动人心的,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人格与坚定信仰,是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存亡奉献一切乃至生命的大无畏精神,他们构筑的精神高地是从生命中绽放的光,引导着我们一路前行。
《梅园往事》节目单。
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藩篱
当传统戏曲遇到现实题材,如何在保留京剧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创新地讲好现实题材故事,依托于《梅园往事》的主创队伍。著名导演孙桂元作为戏曲舞台上的老前辈,深谙此道,这回为了这出戏,设计了一段“无实物虚拟表演”——“戏敌传信”这场戏中的汽车追踪戏码,是首次在京剧舞台出现。挂挡、刹车、踩油门……一辆车开开停停干扰特务们的视线,以便让另一辆车及时将情报传递回延安。
在人物塑造上,孙导对演员的要求是“不局限用行当和流派去塑造人物”,根据情境和人物特点来表现,把唱腔念白跟人物融为一体。京剧舞台上很少出现外国人的形象,《梅园往事》中的马歇尔就是这么一位外国人,这个角色无法用行当和流派去简单归类,主创团队为他设计了很多说话时的动作,主要通过舞台调度展现人物形象。
京剧《梅园往事》的传统与创新还体现在作曲上。本剧的作曲续正泰认为:无曲不成戏,戏以曲传,曲以人传。因此在设计唱腔时严格遵守京剧依字行腔的艺术规律,保障了唱腔鲜明的艺术特色,同时因为此剧涉及的主人公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名人,创作时又必须不囿于传统,力求突出故事发展的主线、着力刻画人物的特点,要在皮黄声声之中考虑到现实题材的铺陈与展开。
从台前到幕后,《梅园往事》的主创团队怀抱对伟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崇敬与膜拜,以一颗热忱之心、敬畏之心再度创作,诠释对历史、对艺术的初心使命。
剧组排练合影。
南京市京剧团表示,《梅园往事》的顺利完成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感谢国家艺术基金、江苏艺术基金、南京艺术基金、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中共玄武区委宣传部、玄武区文联、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市文化馆以及国家京剧院对本剧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观众朋友对剧团、对京剧的热爱与支持,期待与大家在剧场共同开启这出新戏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