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八爪鱼吗?手在空中要画个整圆哦!”“步子打开,右脚要呈直角,锐角大还是直角大?”“请把手抬高,让你们小脸蛋露出来。”“转身时候腰背直起来,不要水蛇腰哦,这里用不着。”(5日)昨日,今潮8弄瑜音社新开的“京剧小科班”里,堪称段子手的宋梓豪老师正带着孩子们练功,早春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顺风旗、弓箭步、云手、台步……这些再熟悉不过的基本功训练,让站在教室外的王珮瑜感慨不已。随着年初首批“小科班”学员投入学习,她也就此多了一重身份——王校长。
图说:瑜音社新开“京剧小科班” 主办方供图(下同)
自瑜音社落户今潮8弄,布局筹备近5年的“京剧小科班”随之启动,首轮招募自百余名孩子中选出27个人,进行系统的京剧学习。犹记面试现场的热闹情景,孩子在教室面试,家长也要被约谈。王珮瑜坦言:“小科班虽以兴趣为引领,但其实选苗子门槛不低。我们要看孩子的基础条件,个头身姿、长相嗓音、腰腿软度,最关键是模仿力。”
考虑到“小科班”的学费不低,加上京剧学习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练习,家长下多大决心、家庭能够给予多少支持也很紧要。1月8日开班的首届27名学员,住最远的在崇明,仅往返路上就需3个小时。“小科班”除了周六、周日的教授课程外,周二到周五晚上还开放练习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好京剧不论是练唱还是练功都是一日不可荒废,坚持并不容易。
孙近杨是“小科班”中最早通过面试的孩子,看到王珮瑜,他亲热地上前搭话,他说:“我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在听王珮瑜唱戏了!”此话不假,他的父母都曾经是京剧Follow me的学员,妈妈跟王珮瑜学戏的时候还大着肚子,有了这份胎教,孙近杨对于京剧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
“为了来学戏,我们取消了合唱等兴趣班,把一整个周末都空出来。”孙爸爸是这一家中最先被京剧魅力折服的人,想当年,他送给新婚妻子的第一份惊喜就是戏票,周末固定节目就是流连于各大剧场看戏。之后,夫妻双双学京剧,孙妈妈至今记得:“近杨刚出生时,我们哄睡都不用摇篮曲,让爸爸唱段京剧,他自然就安静下来了。”
愿意每周花一整天来学戏,加上平时练功练唱的时间,父母也并非仅凭一腔喜爱,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孙妈妈说:“京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有文有武,还兼顾审美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小科班’里除了教京剧,也会有传统文化知识的输入,还有脸谱、戏服等讲解,细细想来,报一个班带来的是文化素养全方位的提升,其实性价比挺高的。”
上周,“京剧小科班”开启二轮招生,面试正在陆续进行。问王珮瑜,选拔生源,最看重的是什么,她凝思片刻答了一个字“好”,“如今的时代,孩子们的选择很多,也没有说为了讨一口饭吃来学戏,所以撇开所有天赋、身体条件、家庭环境,我们最终考量的是孩子到底有多喜欢京剧。‘好’的程度决定他能坚持多久、怕不怕苦、会不会厌烦。如果‘好’的程度不够,终究也是一时兴起。”
记者手记|优化生态
取名“京剧小科班”,王珮瑜斟酌良久:“想来想去,最终是科班二字印入心田。富连成,荣春社……京剧过去百年辉煌都是靠科班培养的人才,就像大家在电影《霸王别姬》里看到的,旧时科班有着很多陈规陋习,这在如今时代自不会再有,但科班里对戏的敬畏、练功之刻苦,还有师兄弟之间既有竞争亦如家人的情感是值得保留的。”
谈到办“小科班”的初衷,王珮瑜始终清醒,“要靠这样的兴趣班培养京剧名角,那是不可能的,与其说我们是在培养京剧人才,不如说是为了优化京剧在当下的生态。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京剧,把国粹的种子种进他们心里,无论以后他们干什么、去到哪里,这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始终会在。”
事实上,“小科班”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几乎全身心投入京剧普及教育的王珮瑜,从编撰推出中国首套面向青少年的京剧通识教材,到培养一支成熟的师资队伍“送课进校园”,她目标明确,“现在不都提倡美育教育,还有比京剧更综合、更全面的美育教育吗?小小一出戏里,有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美学,读懂戏,你自然就读懂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