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独家专访于魁智、李胜素丨梨园黄金拍档 唱响冰雪华光
香港·《文汇报》
独家专访
冰雪盛事,京韻華光。在第24屆北京冬奧會火熱進行之際,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智、李勝素聯袂演繹的冬奧主題曲《冰雪華光》也一次次在國人耳邊響起。巧合的是,今年也是兩位藝術家合作第24年。從十年坐科到成為名角,從走進校園到遠涉海外,數十年來,于魁智、李勝素深得京劇藝術精髓,並將其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中國傳統藝術領域裏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近日,香港《文匯報》在北京對于魁智、李勝素進行了獨家專訪。他們表示,當前,京劇藝術需要解決創作人才和青年演員短缺的問題。與此同時,與新媒體等科技手段聯袂將有力推動京劇藝術的傳播與發展。兩位藝術家還特別提到,希望加強與香港同胞的交流互動,並期待在疫情緩解後,能夠邀請熱愛京劇藝術的香港年輕人來到國家京劇院學習體驗,更好地用京劇搭建起溝通香港與內地的民心之橋。
「你從天上來,宛如梨花開……冰雪逐夢超自我,友誼勝金牌……」帶着京腔京韻,懷揣奧運精神,于魁智、李勝素演繹的《冰雪華光》讓人眼前一亮。這支京劇交響MV一經推出,便廣獲讚譽。而這首作品也是兩位藝術家在合作搭檔第24個年頭,為第24屆冬奧會獻上的一份獨特的國粹厚禮。
作為當代中國京劇界最著名的黃金搭檔,于魁智、李勝素宛如一張靚麗的名片,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着中國國粹藝術的精粹。事實上,光鮮背後都是不為人知的艱辛,在從藝近50年的歲月裏,多少磨難與誘惑,無數傷痛與考驗,都未曾動搖過兩位藝術家的心智,也終於成就了一代名角的風采。于魁智自幼學戲,13歲就已經是家鄉瀋陽頗有名氣的小主演。秉性聰明又有韌勁,對藝術較真又有股狠勁,所以于魁智始終專注於鑽研表演藝術,從來心無旁騖。後來考入中國戲曲學院,4年8個學期,于魁智一直是全優生、三好生,用他自己的話說,「不想成角兒的演員,怎麼會是好演員呢?」畢業那年,別的同學都在三個志願欄上斟酌填下三個分出梯度的單位,以保證能被接收,于魁智則不然,一口氣連寫下「中國京劇院」「中國京劇院」「中國京劇院」。他喜歡把自己逼到絕路上,正所謂「行無路處,正是出路」。
如果說于魁智是不待揚鞭自奮蹄,那麼,李勝素則是實實在在被生活「逼入」梨園行。「小時候家裏孩子多,吃飯都成問題。」李勝素回憶說,父親當年賣了糧食,再由縣裏糧站把糧票撥到劇團,才讓李勝素得以入團學戲,「那時候我剛10歲,就『背着糧食去學戲』,到了團裏,根本沒人照管,搭枱子、打行李、扛行李,全靠自己。下鄉演出,坐的都是拖拉機。」李勝素笑着回憶,經過小時候的歷練,現在根本沒有什麼稱得上「困苦」二字。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于魁智、李勝素各自在鑽研戲曲的道路上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兩個青年演員也心氣滿滿地暢想着自己未來成為名老生與大青衣的場景。但時代的發展經常會出乎預料。改革開放春風襲來,下海、留學,霎時間成了最強勁的社會風潮,一度也吹得于李二人眼迷心亂。
「那時候,國家京劇院一個宿舍8個人,一下子就出走了6個,剩下兩個學生,一個天天抱着盒帶學英語,另一個就是我。」于魁智回憶說,堅持到畢業的36個學生,一下子就出國22個,等於一大車拉來的,一下子就走了大半車,奔赴日本的,遠涉德國的,「那時候經常有人突然拍我的肩膀說:師弟,我先走了啊,給你打打前站去。」面對如此衝擊,于魁智也動搖過,走還是留?掙錢去還是唱下去?最終,那份「成角兒」的初心戰勝了其他雜念,也讓于魁智在國家京劇院一唱就是40年。
經歷寒冬方得春光,耐住孤寂才能盛放。如今,于魁智、李勝素早已成為名角,腳步走過五湖四海,唱腔響徹四方殿堂,當年那份簡單的初心也昇華成更大的夢想,那就是讓京劇藝術得到傳承,獲得創新,並進一步發揚光大。
在訪談中,于魁智、李勝素特別對香港戲迷朋友表達了問候。「疫情之前,我們每年都會去香港演出,香港的觀眾很懂戲,素養高,他們都非常喜愛我們的傳統藝術。」于魁智和李勝素說,希望疫情緩解之後,能夠邀請那些喜愛傳統藝術的香港孩子,到國家京劇院來,我們能夠手把手給他們上妝,教他們唱戲,讓他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京劇藝術的魅力,也借助我們的傳統藝術讓香港與內地之間更加民心相通、和樂共融。
「于魁智的好朋友」
說起《霸王別姬》,人們都知道這是京劇名段,同時也會想起陳凱歌導演的那部電影。影片中戲班子老師嚴厲訓誡弟子的場面,相信很多人都記憶猶新。不過,在于魁智的記憶裏,影片中教師爺的鞭笞仍不及自己兒時的練功場面來的酷烈。
「那時候,我們一溜十幾歲的小孩兒,壓腿,撕腿,下腰,扳腰,凡是雜技、體操、芭蕾舞的基本功,我們一樣都不少。入行學戲頭三年,基本都是皮肉之苦。老師們恨鐵不成鋼,就會用力抽打我們,或者是用藤子桿,或者是用竹劈子,我們都嘗過它們的滋味。」
京劇演員的形體表演「喜圓忌尖」,所以拉山膀都要圓平,這就需要練雲手,也就是雙臂拉開架勢,精氣神貫於雙眸,保持姿勢不動,至少1個小時。于魁智回憶說,「剛開始一看到老師奔別的學員去了,自己就忍不住鬆下膀子緩緩勁,結果不承想老師的眼睛是那麼尖,回身就是一竹劈子,『啪』的一聲,身上就是一道血印子,人也立馬就精神了。」
于魁智自幼聰穎機靈,學功快,於是也不時偷偷懶,為此,老師特地專製了一柄竹劈子,並且在上面寫上「于魁智的好朋友」七個大字,「那就是說,這竹劈子就專門給你預備的。」那一年,于魁智11歲,在與「好朋友」相伴6年後,小老生順利出科。
京剧传承发展需解决「两个短缺」
近年來,伴隨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特別是國家大力推動「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包括京劇在內的傳統文藝也邁入了發展快車道。無論演出場次還是觀眾人數,無論作品數量還是表演質量,都不斷提高。甚至在著名作家莫言眼中,京劇當前正處於歷史上最輝煌最成熟的時期。
除了長年在一線演出,于魁智還曾長期擔任國家京劇院副院長和藝術總監,李勝素如今依然在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的崗位上。所以,除了傾心鑽研京劇表演藝術,兩位藝術家對京劇的生存與發展還有更多遠慮與瞻顧。
「現在,京劇藝術面臨最大的發展難題就是人才短缺。」于魁智指出,一是缺劇本創作人才;二是青年演員及幕後工作人員短缺。劇本是一劇之本,優秀的劇本往往需要多易其稿,甚至在演員排練時還要幾次推倒重來,所以都是慢工出細活。近年來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創作人才轉行去創作電視劇或流行音樂,導致優秀的京劇劇本創作者處於奇缺狀態。
李勝素也表示,現在京劇行當裏,五六十歲的擔綱者尚然整全,但三四十歲的青年演員就呈現斷層之危。「而且京劇表演不是獨角戲,它必須生旦淨末丑,甚至服化道,人才具備,行當齊全,才能夠呈現這門藝術。但現在,各方面的青年人才卻有些後繼乏人。」
為此,于魁智、李勝素表示,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加大對青年戲曲人才的培養和扶持力度,讓從事這一行當的年輕人可以踏下心來鑽研藝術,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國粹的精華能夠傳承下去,並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谈京剧创新:淡化流派痕迹 体现时代特征
藝術的生命不僅在於傳承,亦在於創新。對於有着大量程式化元素的傳統藝術,如何呼應波瀾壯闊的時代變化,一直是于魁智、李勝素思考的命題,「現在我們既要鞏固老觀眾,把原汁原味的京劇藝術傳承下來,展示給他們,同時也要培育新觀眾,積極汲取新時代的審美和藝術元素,在適度的範圍內對京劇藝術進行創新發展。」
眾所周知,無論服飾還是配樂,無論唱腔還是唸白,京劇早已臻於完善,因此,「創新」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京劇服飾講究『寧穿破不穿錯』,所以對於歷史戲而言,確實鮮有創新空間。但在音樂方面,我們還是可以有所作為。」于魁智說,「如果唱《空城計》,我當然用京胡、月琴和三弦兒。但要是唱《西安事變》這樣的新戲,我就可以選擇交響配樂,讓觀眾的聽覺體驗更加豐富,也能夠彰顯京劇藝術的包容性。」
在唱腔方面,京劇曾湧現出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鬚生等眾多名流大派,他們各具特色、異彩紛呈。但在創作新劇目時,于魁智認為應該淡化流派痕跡,相反要彰顯時代特徵。
「京劇演員應該結合自身對藝術的理解和時代的審美元素,通過對聲音、氣息、唱法的調整,達成表演與作品的完美合一,並以此實現對藝術的創新和突破。」
「京剧+科技」是大势所趋
今年1月25日至2月15日,由國家京劇院與中國移動咪咕聯合出品的經典大戲《龍鳳呈祥》5G+4K演播再現春節檔,以「科技+藝術」的方式,講好新時代國粹文化創新傳承故事,並引領起演播行業發展的新標杆。
此次《龍鳳呈祥》演播有三大特點:一是持續創新戲曲演藝5G+4K演播模式,融入雲包廂、雲吶喊、雲打賞等多種實時交互模式,為國家京劇院帶來首個「數智人」學生尤子希,譜寫「5G京劇元宇宙」新篇章;二是打造京劇場景化社交消費新模式,推出首屆「雲上戲迷節」;三是開拓京劇文化海內外「融媒傳播」新格局,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龍鳳呈祥》由于魁智、李勝素領銜主演。兩位藝術家在開播儀式上表示,雲展播推動了京劇藝術在新媒體時代的壯大發展,不僅為青年演員提供了新的機會,更為古典的京劇藝術培育了年輕觀眾。在海外傳播方面,雲演播通過皮黃之聲讓廣大華人華僑感受到了家鄉的味道。期待京劇藝術插上數字技術的翅膀,繼續向前飛躍。
事實上,在試水新媒體之前,于魁智對「這些新鮮玩意兒」多有戒心,「我其實是一個很傳統和保守的人,我曾經認為線上展播會對線下演唱構成衝擊。」于魁智直言,但在疫情期間,經過幾番試水之後,自己發現,雲展播反而吸引了線上觀眾更加興致勃勃地走進劇場,所以說線上對線下反倒構成了一種助力。「相信在新媒體的助力下,京劇藝術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傳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