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呢,能称得上“青年”的时光中,十年更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了。梨园社青年团自2012年3月组建到如今,已经整整十年了。
记得某一年青年团演出后,虞文辉先生开车带我们去庆功宴,我还记得那天有点下雨,开到了Williamsburg Bridge,虞先生突然说:“十年以后回味今日,会是你们特别美好的回忆。”当时觉得心头一震,但远比不了今天回想起来的那种感受。当年的小伙伴们大多天各一方,分散在全世界的各个时区中。那时仿佛大家会永远聚在一起,也许这就是,“当时只道是寻常”吧。能有青年团是一件非常非常幸运的事,首先是神奇的纽约,有很多国内的京剧前辈旅居于此。据说纽约的京剧演员有四百多人,起码我认识的肯定过两百了,我想这个数字不夸张。纽约梨园社则也是神奇的NGO,在梨园社之前,已经有很多票房、京剧社,在纽约有过很多演出了,朱齐克先生创办的梨园社则以地道美国式的NGO方式运营,给纽约的京剧带来的不同的活力。也正是朱先生和虞先生对青年人的喜爱与重视,才有了青年团。所以青年团也是很幸运,赶上了历史进程。我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聚会了同龄的同好。现在海外的青年戏迷、票友大半和我相识,也是半缘个性、半缘青年团与戏知。如今青年团也算是青年京剧爱好者,尤其是在海外的一个代表性的组织了,很为每一位团员感到骄傲。
十年来,刨去疫情耽误的两年,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们举办的专场大概有三十余场,全部是骨子老戏,既有《捉放曹》《乌盆记》《搜孤救孤》这样常演的经典,又有《荷珠配》《黄鹤楼》这样久疏于舞台的老戏。我们的水平不敢说如何,但是追求的是对地道传统艺术的学习。各种其他类型的演出、晚会、讲座、workshop则是不计其数了。一直以来也有幸得到媒体朋友们、拍摄纪录片的团队、导演朋友们的关注,青年团为京剧、为海外的中国文化传播,可以说,在京剧史上,还是做出了一点微小的贡献的。我们早期的会员,都从弱冠步入了而立之年,后面也有更多年轻的新血补了进来,我想青年团,一直都会像前十年那样充满活力。正如我们(不怎么使用的)slogan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