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门抱”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有名词,戏曲史上有许多著名大师都是“两门抱”,梅兰芳先生就是“京昆两门抱”的典范,在京剧和昆曲上创造了无可比拟的顶峰。戏曲艺术是相通的,但“通”不是“同”,各有其妙处,不可替代。
说起安徽省徽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张凯,他是京徽两门抱,不过起初他从来没想过,完全是歪打正着!包括他走上唱戏这条路,也是歪打正着!一、寒门子弟错立身
张凯是安徽合肥肥西的普通农家子弟,用合肥话说是“寒门小子”。不过,历史上的合肥是“东出相,西出将”的风水宝地,肥西出了八十多位淮军将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两江两广总督张树声、四川总督刘秉璋、湖南提督周盛波、周盛传……当年,他们哪个不是出自寒门的栋梁之材?
说起来,张凯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命。12岁时,在巢湖文化局工作的舅妈打电话来说:省艺校正在招生,张凯可以去试试!当时小学毕业证还没拿到的张凯啥也不懂,生性又腼腆,以为舅妈让他去考“医校”,心想:学医多好!将来做个医生!就心怀白衣梦跟着大人到合肥报名考试了。不料到了考场,老师们让他唱歌跳舞,他一下脸红了:“我什么都不会,我以为是来考医校当医生的……”
就这样,连“艺校”和“医校”都没分清的小张凯一脚跨进了安徽省艺校京剧班,把一生交给了练功房和舞台。这不是歪打正着吗?
艺校的老师不嫌弃张凯他们这群啥都不会的娃娃。他们相信,一张白纸,只要下功夫掰持,就能出好演员。团里的领导更是重视这群娃娃,在省艺校打了一年基础,就把他们送到北京戏曲学校去学习了。北京戏曲学校可不是一般的戏校,它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当时的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先生忍痛卖掉了自家房产和贵重物品办学,梅兰芳先生萧长华先生等多次以梨园公会的名义,汇集在京艺术家举行了多场筹款义演筹集办学资金,目的是让京剧后继有人。北京市彭真书记市长也十分关心这个学校,当一年后戏校因经费问题陷入困境时,北京市政府接手转为公办,更名为北京戏曲学校。聘请的老师都是京剧名家大家,像校长郝寿臣,在京剧都是誉满天下的大师,在他们的无私口传心授下,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后起之秀。其中一位为京剧梅派荀派做出杰出贡献的传奇性的女学生孙毓敏,就在20世纪末北京戏校又岌岌可危时挂帅上任,挑起了重担,力挽狂澜,使北京戏校起死回生,延续着为京剧培养德才兼备的后续力量的伟大而艰巨的使命。
13岁的张凯哪里知道这么悲壮的历史!他只觉得北京戏校管的更严了,每天早晨6点钟就要起床练功,山膀一耗就是半个小时,稍稍有点撑不住,手腕子往下掉时,“唰——!”老师的刀坯子就来了!撸的是胳膊肉最嫩的内侧,疼的眼泪都能掉下来!可就是奇怪,就这么一下,让老师撸过的山膀架势就永远定格了,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都是打出来的,中规中矩,在台上永远不会出丑了!而且,老师越是要求的严格,张凯他们越是喜欢上了京剧艺术,越是懂得了“人在苦中练,刀在石上磨”,懂得了“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二、“倒仓”不倒志
俗话说,“三年能出一科状元,十年才出一个好戏子”。学戏难,难在皮肉之苦,成才更难,难在天赋机缘。戏校毕业的学生,一般都要跑几年龙套,要熟悉前后台,要积累舞台经验,要往肚子里装“戏”!跑着跑着,也许“羊群”里就跑出“骆驼”了,也许一辈子就是个龙套了。好角儿都是滚台板滚出来的!
张凯的龙套生涯有点长,十多年里他不是跟着翻跟头就是跟着开打。究其外部原因,是京剧团的日子不好过,票卖不出去,演出没人看,演出少了。内部原因是他进北京戏校就“倒仓”了,本来是学文武老生的,一倒仓,他对自己都没信心了!改行吧,反正戏曲演员这个职业又挣不着钱,嗓子再不给力,哪还有什么指望?可是他歪打正着又偏偏喜欢上了这一行,舍不得,不甘心,他自己跟自己怼上了。
偏巧,在安徽省艺校给张凯“开蒙”的老师薛浩伟先生没有停止关心他。说起薛浩伟先生,也是京剧界一位了不起的名家。他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随父学艺,十几岁便入班唱戏,十六岁便孤身南下闯江湖,立足江浙多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广投名师,力求精进,曾在赴朝慰问演出时向谭富英行“战地拜师”礼。又问艺于马连良和名琴师杨宝忠、余派名琴师王瑞芝,并率北京革新京剧团驰骋大江南北,四处演出,名噪四海。人们或许还能记得他与著名京剧名伶言慧珠的一段婚姻,那是他大红大紫的时代,他曾三进中南海演出,他和言慧珠合作演出的京剧《梁祝》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发行海内外。这段婚姻于1960年结束。1962年他携家小来到安徽省京剧团,从此扎根京剧故乡之地。1989年退休之后,他一面致力于京剧学术研究,一面投身于普及京剧的教学之中。
薛浩伟先生给张凯开出的方子是不停地“吊嗓子”。于是,每周三次,张凯风雨无阻地到薛家去吊嗓子,薛先生一句句指点他,怎么发出亮音,怎么发出厚音,怎么运用四声来依字行腔……由于薛浩伟先生通晓谭、马、杨、余各派所长,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张凯,渐渐地,张凯的嗓子找回来了。他敢唱了,能唱了,唱的越来越好了,原来越有味儿了,2013年他的一出《文昭关》获得第六届安徽省小戏小品大赛“优秀表演奖”,2014年获安徽省小戏折子戏调演“表演一等奖”。2009年的一天,张凯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国内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打来的。于魁智告诉他,自己在学校时是跟叶蓬先生学戏的,叶先生倾囊相授,可是他没有拜师,感到非常遗憾!当下,他想发起一个“集体拜师”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京剧艺术,他邀请张凯一起“集体拜师”。张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叶蓬先生是著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创始人叶春善先生的孙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的儿子。出身如此名门的他,天生对京剧有着流淌在血液中的爱。6岁拜杨宝森为师,12岁考入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后成为山东京剧团主演。1962年又拜李少春为师,可惜他还没红遍天下就遇上了十年浩劫,不能唱戏转行去做戏校老师,他又把对京剧的爱播撒到学生身上,教出了如于魁智、李军、杜镇杰、谭正岩等等优秀学生,他们成了中央和全国各地的京剧团的骨干。
09年的“集体拜师”非常隆重,叶蓬先生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9名拜师学生说:“你们在艺术上需要我的时候,就跟我说,打电话,来北京,都行!”
叶先生说到做到,2015年,张凯主演的第一出大戏《抗倭将军戚继光》首演时,叶蓬先生赶到合肥为张凯“站台”,而此时他已是76岁高龄的老人了。
《抗倭将军戚继光》让省城观众突然眼前一亮!谁都没想到,我们省还有这么好的青年京剧演员,嗓子好,扮相好,表演好、身段好、文武双全!剧团领导也是乐开了花!有了新秀,有了新戏,剧团就有了底气呀!张凯不仅获得第二届安徽戏剧表演主角奖,《抗倭将军戚继光》还作为祝贺演出,参加了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
接着,团里让张凯传承京剧《程长庚》。京剧《程长庚》是安徽省京剧团1993年创排的,演出后入选“五个一工程奖”。时隔23年,重拾这出戏,团里用心良苦。给张凯说戏的是当年扮演程长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董成先生,他对张凯可谓“无微不至”,一句唱,一个眼神,扣得严丝合缝。新版《程长庚》推上舞台后,反响极大,成为进高校和惠民演出主打剧目,受到大学生和市民观众的盛誉。
艺术上的突飞猛进和思想上的积极上进是分不开的。2016年张凯获得安徽演艺集团“金牌员工”称号,2017、2018又获得安徽演艺集团“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获得安徽演艺集团“优秀党务工作者”。四、“两门抱” 两门红
安徽省徽京剧院是2011年由安徽省徽剧团和安徽省京剧团合并改组的。众所周知,徽班进京孕育了京剧,这两个剧种有着血缘上的关系,但京剧徽剧一个在庙堂之上,一个在草野之中,品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声腔不同,锣鼓不同,表演不同,美学欣赏价值也不同。京剧典雅,徽剧粗犷,京剧规范,徽剧古朴。两团合并后,张凯他们演员们不分剧种一起上台演出,不仅在国内演,还多次参加徽剧出访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保加利亚、马其顿等国的演出。就在这一次次的演出中,他渐渐地熟悉了徽剧,他还跟著名徽剧表演艺术家王丹红搭戏,陪她在贵州演出了徽剧小戏《纪年珠》。而真正使他“两门抱”,却是因为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新创剧目《包公出山》。
起先,他是演二号人物文彦博,但因演员调整,把他推到了一号人物,饰演徽剧的包公。时间紧,任务重,重到了令他抓狂的地步,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改“口”,忽略掉二十年来熟悉的京剧行腔挂韵,改做徽剧的咬字行腔,还要跟对手熟戏搭戏,一个节奏卡不上戏就松了……一出徽剧《包公出山》,让张凯知道了徽剧的厉害。不过,凡事开头难,有了徽剧《包公出山》的初试牛刀,在2021年的徽剧原创现代戏《晓天歌行》中饰演革命烈士张晓天,张凯就有把握多了!他在台上唱做俱佳、挥洒自如、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这位充满革命理想主义,信念如磐的先烈。首演的那天,许多观众留下了眼泪,说:“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徽剧《晓天歌行》参加“戏剧中国”2021优秀剧目(线上)展演,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艺术数字资源库。2022年获“戏剧中国”2021年度优秀剧目,张凯获最佳表演荣誉。同时,该剧被安徽省电影集团拍成同名徽剧微电影,获得第四届中国红色微电影最佳剧目,张凯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两门抱”很难抱得好,抱住了就别放下!
张凯,加油!
202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