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承认,戏曲是文化瑰宝。“一桌二椅”的舞台上,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演绎世事传奇,教化道德人心;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处处呈现东方写意美学的诗与画。既有传统文化打底,又有天然的现代性随身,文学、音乐、表演千锤百炼融汇一体,中国式“蒙太奇”屹立世界文艺之林,丝毫不逊于人,其艺术性举世公认。
那么,如此精美幽深底蕴十足的传统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发展遭遇了什么问题?
剧场再大,受众面还是小了,戏曲舞台艺术传播力天然比不上时尚直观、面向大众的电影电视;古典戏剧表演体系和内容深深嵌入传统历史文化,接入现代生活难,当代观众与之有精神文化隔阂,雾里看花、兴趣流失。“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艺术门槛不低,演员表演能力和观众粘性要靠长时间“熏”出来,演员登台,一句荒腔走板的唱,就惊走了老观众;唱得再工,一句慢板十个字唱五分钟,吓跑了听惯了流行音乐、不懂戏的年轻人……
戏曲是群众捧起来的,社会各阶层都曾参与建设,从草根一路唱到殿堂,形成过去的全民艺术。群众基础变弱了,是它在当代陷入“瓶颈”的根本问题所在。
所以,如今新媒体平台兴起戏曲风潮,梨园新生力量通过直播、短视频、线上互动,与更多年轻人在网络上相遇相识,才格外令人惊喜!
京剧名家王珮瑜录制一个个短视频,致力于让观众“秒懂京剧”。青年戏曲演员任思媛一场抖音直播,能吸引10万以上网友围观。“上戏416女团”教唱腔、讲故事、说知识,大批“圈粉”。新“端口”提供新机缘,让戏曲不再曲高和寡,增进了更多年轻观众对其的了解和兴趣,功莫大焉!
是时代催生了这股浪潮。国力跃升,“国潮”流行,年轻人正自信地探寻民族文化根脉,重新发现传统艺术的魅力。受新冠疫情冲击,剧团和演员加速“上线”开辟新路。剧场演艺事业“上云”,是数字技术重塑社会生活的大势所趋。
尽管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受限、容量有限,只能以普及为主,演绎点到为止,难以承载戏曲最引人入胜的那部分形神风韵,但这种传播方式,与观众平等交流,互动性亲和力带来穿透力,哪怕是一鳞半爪的介绍、一招半式的演绎,都让更多年轻人推开戏曲园林的门扉,“方见春色如许”。现在的戏曲,正需要这样的艺术引流。再好的艺术,不俯下身子培养观众夯实基础,高高在上孤芳自赏,最终只能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走向小众,依赖“温房”,摆进“橱窗”。
希望这是一个风起青萍的开端。数字化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上新”不能止步于普及,要进行更有诚意更为扎实的艺术表达,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审美和价值体验,以与时俱进的创造、更加风行的传播,形成与古老文明走进新时代、与中国人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升级匹配的大风景。
戏曲是大俗大雅、雅俗结合的艺术,过去因为“接地气”“重生活”,创造了历史文化辉煌。它走进观众就生,离开观众就死,脱离民间就会枯萎,一味媚俗也会堕落。只有为群众唱戏,唱对群众有益、群众爱听的戏,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守住根、立住魂,攒老底、出新活,沉下去、唱起来,才能继续唱得剧院厅堂、坊间村头彩声不断掌声如雷,继续唱响中国人的时代清音、文化神韵、原乡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