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9日,新编京剧历史剧《夫人城》将在长安大戏院再度上演,与一年前的首演相比,翟墨的心里少了一些慌张,多了一些从容,更期待观众走进剧场,给自己这两年多的努力打打分。
老旦不能总演《八珍汤》
翟墨是北京京剧院优秀老旦演员,老旦名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葆秀的入室弟子。老旦行是京剧演出有点弱势的行当,说它不重要吧,很多戏都有老旦,说它重要吧,但大多数时候都只能扮演“绿叶”。“要是我们自己不提,可能很少会有人能想到给老旦演员排一出新戏。”翟墨说,从老师赵葆秀排了《风雨同仁堂》之后,剧院二十多年来没再排过一出老旦的新编戏。
其实,无论传统戏还是新编戏,需要老旦当“绿叶”的演出还是很多的,但翟墨却总觉得自己对这个行当的发展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老师那一代演员创作了不少剧目,到我们这一代应该怎么办?不能总演《八珍汤》吧?我总想能够让老旦的剧目更丰富,开拓一下老旦的表演手段。”
“老旦戏要么是没完没了的哭,要么是没完没了的骂!”翟墨说,大家对老旦戏的印象就是比较单一,而她希望自己的创作能有所改观,为此她选择了创作《夫人城》。
新编历史京剧《夫人城》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东晋孝武帝三年(公元378年),前秦将领苻丕率军进犯襄阳,守城将领朱序之母韩氏临危受命,执掌三军。面对秦军虎狼之势,韩太夫人运筹帷幄,巧设计谋除掉内奸,同时团结襄阳城百姓,在城防薄弱处修筑内城,却敌于城外,百姓感念韩太夫人筑城抗敌,称此城墙为“夫人城”。“夫人城”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1600余年,故事的主人公韩太夫人的雕像一直矗立在襄阳城,接受着后人对她的缅怀和景仰。旧书里搜出来的“新戏”
翟墨和韩太夫人也算是颇有渊源,二十多年前她还在戏校学习时,就有一位业余作者将自己创作的剧本寄给她,让她对这个故事有了印象。大概十年前,她有一次在旧书网上浏览时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破旧的豫剧老剧本《夫人城》,花高价买了下来,后来又买到了《夫人城》的老连环画。
2019年,剧院推出“京剧传统剧目挖掘整理项目”专项计划时,她就想到了这出戏。不过,由于京剧舞台上没有可查的韩太夫人这一人物形象,因此《夫人城》不太符合挖掘整理的标准。但剧院对这个题材非常认可,干脆把它列入新编戏的计划,创作一部全新的戏。
虽然这部戏投资不大,可主创阵容却颇具实力,不仅有著名编剧姜朝皋执笔,著名导演石宏图、作曲家朱绍玉保驾护航,还有白爱莲、刘洋、杨鹏、赵通、张赢等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创作人才。
韩太夫人这个京剧舞台上少有的老旦形象,激发了大家的创作激情,整个团队都为这部戏倾尽全力。翟墨说,编剧姜朝皋写这个本子不计报酬,朱绍玉老师在病床上为这部戏写音乐,八十多岁的石宏图导演也表示,自己可以不要劳务,把钱多投入一点在制作上。说起这些点点滴滴,翟墨眼圈又忍不住红了。
台上两分钟台下练两年
与以往传统京剧中的老旦形象有所不同,这部剧中的“韩太夫人”不再是老态龙钟拄着拐杖的形象,而是一位既有年龄的沧桑感,又有丰富阅历所造就的沉着机敏,还有一颗爱国爱民赤诚之心的女性。
为了更好地刻画韩太夫人与众不同的形象,丰富老旦的表演,这部剧在表演、唱腔、服装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创新。主创参考大量史料及地方戏资料,创新设计了以前老旦行从没有过的“起霸”“擂鼓”等身段。剧中,在两军对垒,战事一触即发之际,“韩太夫人”扎靠上场,槌声咚咚震撼人心,可以说是剧中一大亮点。
擂鼓的戏在台上只有两分多钟,看上去似乎简单轻松,其实也需要多年的积累,尤其是还得有“幼功”。这对于从没有打过鼓的翟墨来说无疑是一个大难题,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她就跟剧院的鼓师开始视频练习,一点一点学习,每天坚持练习几个小时。
练了很长时间后,还是有人劝她练不出来就别费劲了,“那时候我经常做噩梦,梦见自己在舞台上失败了。”她对抗噩梦的办法就是坚持练、天天练,就连去央视参加春晚排练,也要回到剧院继续练。最终,这段戏在舞台呈现时得到了观众肯定的掌声,但她也没有停止练习,直到今天每天还是雷打不动地练习。
“两年多来,我一直过着这种苦行僧的生活,没有娱乐没有购物,心里想的只有这出戏。”翟墨说,这出戏的创作过程让她身心俱疲,但又从未后悔过自己所做的选择,“好与坏都不重要,这个过程对我而言很有意义,我为老旦行做了我能做的事儿就够了。”的确,在《夫人城》之前,翟墨就排演过京剧《原野》《裘盛戎》等比较有探索精神的戏,“我不想走别人走过的路,未来也还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去实践。”
翟墨还透露,此次重返舞台的《夫人城》将以全新的样貌呈现在舞台上,“这次会更好看,鼓敲得更好了,我对人物的理解也更深入了,朱绍玉老师还重新写了核心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