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台本戏是京剧舞台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他不仅拥有大量的观众,也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连台本戏在我国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清代杨懋建著的《梦华琐薄》记有:“大轴子皆全本新戏,分日接演,旬日乃毕”。确切地说,连台本戏兴于北京,但盛衰于上海。最好的佐证,就是早在清同治初,北京即上演了全部《三国志》,共计三十六本。剧中程长庚饰鲁肃,卢胜奎饰孔明,徐小香饰周瑜,在当时曾被称为一绝。
1867年(清同治六年)上海满庭芳茶园,丹桂茶园先后开张,夏奎章(月珊,月润之父)从北京二度来沪,献演一至十本《五彩舆》,(又名《小红袍》)拉开了上海连台本戏的序幕。稍后,王鸿寿(三麻子),老孟七,赵嵩绶等人陆续到上海演出,编演了多本老爷戏及四十六本《洪杨传》、《三门街》、《九义十八侠》等戏。这一时期,上海连台本戏尚处于萌芽阶段。据施正泉先生生前撰文写道:及至1900年,上海各家戏园都有连台本戏的演出,内容也趋向丰富多采。如丹桂茶园孙菊仙、夏月润、孟鸿芳等人演出的《龙华寺》、《十三妹》、《真人不漏相》;天仙茶园大奎官、小连生(潘月樵)、万盏灯等人演出的《铁公鸡》;春仙茶园汪笑侬、响九霄、盖叫天、祁彩芬等人演出的《笑笑笑》、《十粒金丹》、《义妖传》;鹤仙茶园王鸿寿、赵如泉等人演出的《十八个大好佬》、《九美夺夫》;大舞台应宝莲等人演出的《泥马渡康王》、《鄂州血》;新舞台夏氏兄弟、冯子和等人演出的《新茶花女》、《枪毙阎瑞生》、《八虎闯幽州》、《改良杀子报》;中舞台赵小廉、赵君玉等人演出的《梅玉配》、《十八扯》等等。这一时期,连台本戏在上海飞速发展,剧目众多,五花八门,山水显露,为之一新。1920 年元旦,这一天的本戏演出更为火爆,各剧场阵容强大,戏码精彩,演技高超,京剧繁荣,盛况空前。天蟾舞台日戏三本《铁公鸡》,夜戏杨小楼双出:《铁笼山》、《连环套》;大舞台日戏三本《铁公鸡》,夜戏全本《目莲救母》;共舞台日戏《新纺棉花》,夜戏十二本《宏碧缘》。当时,大舞台和共舞台正以《宏碧缘》“打对台”,前者由海派五音联弹演法的小达子(李桂春)主演骆宏勋,后者由坤角文武老生露兰春主演骆宏勋,在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每本戏的演出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唱念做打,文武昆乱,无所不包,演员憋足了劲,观众看了过足了瘾。旧时最高票价为银洋壹元,能买几斗米,贫家足可以过一阵子。如果戏码不硬,演员一般,没有几下“真玩意”,谁愿意买票看戏甘做“冤大头”呢?说句真话实话,现在有些人演的戏,不管他拿过多少“奖”,降价退票,甚至于送票,也有不少人懒得上剧场去看戏。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吸引力,没有号召力,照梨园行家说法,就是没有“三个字”。
1928 年,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初次排演了《封神榜》,接着又排演了《普陀山》、《汉刘邦统一灭秦楚》、《汉光武复国走南阳》等戏。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与王芸芳又排演了连台本戏《满清三百年》,其中亦有《明末遗恨》。麒老牌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刻,自编自演了寓意深刻的《明末遗恨》,在武汉、上海公演时,轰动异常,经久不衰。当时,上海闻人黄金荣屈服于日本人的压力,以“国难当前,不宜娱乐”为由,在黄金大戏院停演了此戏。周信芳随即租下了卡尔登戏院,以他的勇气和智慧,仅以三天的时间赶排了寓意相同的《徽钦二帝》,在只演了21天就被禁演后,他又在戏院门前贴出了《文天祥》和《史可法》两剧的巨幅海报。
除周信芳外,在三十年代尚有王虎辰、白牡丹等人演出的《西游记》、《九龙抬头》;李桂春、黄玉麟演出的《狸猫换太子》;常春恒、刘筱衡、刘奎官演出的《梁武帝》。正因为“有戏”,所以这些连台本戏中的一折常常被加工成为传统保留剧目。剧中由前辈艺人创造的众多人物形象,至今还活跃在京剧舞台上。比如《肖何月下追韩信》原来就是《汉刘邦统一灭秦楚》中的一场戏;《遇后龙袍》原来就是《狸猫换太子》中的一场戏;《滑油山》原来就是《目莲救母》中的一场戏等等,举不胜举。连台本戏的荣盛全靠一班特出的人物,时时将大多数的普通性质,经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创新,达到了促进与提高。
值得一提的,1934 年2 月春节期间,三星舞台由张德禄、苏兰舫、白玉昆、赵君玉、富云霞、郑法祥、祁彩芬、张桂轩、尹九霄、杜文林、刘坤荣、王英武、张国斌、张质彬、许瀛洲、张铭声等前辈艺人排演的廿四本《彭公案》被称为“独霸春申,模范戏剧”。此剧描绘马玉龙除恶霸惊天动地,忠义侠破会匪触目骇人;冶新旧艺术于一炉,集古今戏曲之大成。沉激、热烈如晨钟暮鼓;亦庄、亦谐尤悦目怡神;清歌妙舞,极视听之娱;新腔新调,集乐之萃。连台本戏既要维持传统程式的生命力,又要注入合情合理的新鲜血液,才能让广大观众接受,喜欢,击节称好。抗战期间,上海沦为孤岛,但连台本戏照演不衰。其中有些戏发扬了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有些戏却以剑侠、神怪、色情等噱头招徕观众。如共舞台演出的《济公活佛》、《呼延庆出世》、《火烧红莲寺》,大舞台演出的《神怪剑侠传》、《怪侠欧阳德》,天蟾舞台演出的《七剑十三侠》等等。尤其是张翼鹏先生在大舞台演出的几十本《西游记》,连满六年(1935年—1940年)。同行们称他的猴戏:“文场像麒派,武场是盖派。”张翼鹏塑造的孙悟空最主要的特点是“拟人化”,讲究细致刻画孙悟空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思想感情。在开打中结合剧情,虽出手不多,但难度甚高。巧耍双鞭,一身四绝。如在《闹天宫》一场戏中,他左手拿着从风婆那里夺来的“风旗”,旗上顶着从巨灵神那里夺来的大锤,右脚耍从哪吒那夺来的“乾坤圈”,右手耍从金刚那里夺来的钢圈,左脚“金鸡独立”,同时动作,十分“边式”。当时,曾有人赠诗曰:张公神勇世无双,花果山前摆战场。梨园独自树一帜,万人争睹美猴王。”可惜他寿命不永,1955年因病逝世,年仅四十五岁。
白玉艳《荒江女侠》戏单
抗战胜利后,上海各家舞台仍有连台本戏的演出,如大舞台演出的《荒江女侠》,中国大戏院演出的《血滴子》,天蟾舞台演出的《十二金钱镖》,共舞台演出的《蜀山剑侠传》等等。但总的情况来看,连台本戏的高峰已经过去,演出情况也每况愈下。解放后,演来演去也就这么几出,有人谓之曰:“炒冷饭”,如李如春演的《包公》、王少楼主演的《封神榜》、李仲林等人演的《七侠五义》、小王桂卿兄弟几人演的《西游记》等,虽说这些戏在当时也有“上座率”,但比之连台本戏鼎盛期就显得差些了。再接着到了十年浩劫,人妖颠倒期间,连台本戏也就消声匿迹了。
如今,在“振兴京剧、繁荣京剧”的精神鼓舞下,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有关领导确实做了不少实际工作,但连台本戏同其它传统剧目一样,呈现不出有多大的勃勃生机。“国粹”虽未必会丧失殆尽,但有些戏却得了半死苟活虚弱的症候。前些日子,上海京剧院以抢救优秀连台本戏为宏旨,化了不少精力、物力、财力重新排演了头二本《宏碧缘》,看了以后,感触颇深。从阵容上看,特邀了贵州的侯丹梅,上海有不少“梅花奖”得主的表演艺术家也参加了演出。从宣传上讲,似乎感觉都很好,但笔者认为无论从经验、理念、剧情的发展,演技的水准以及对人物的刻画都没有什么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上乘表现。整出戏很难抓住观众,更谈不上“票房价值”和创新突破了。希望他们能认真总结,虚心学习,把前辈艺人好的“玩意”继承下来,让连台本戏这朵花儿在“推陈出新”的精神鼓舞下,不断地有所改进,有所提高,使他能真正地红火起来。
中国京剧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