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授课滋润孩子心灵
张继厚自拉自唱
京剧走进校园自编教学大纲
在《迎春曲》暖洋洋的旋律里,年届八旬的张继厚提着琴箱端着水杯从公交车下来,然后脚步匆匆奔向潍坊北海学校。
“老师好!”“张老师早上好!”不断有人打着招呼。这一刻,老人的面庞溢出了青春的气色,心里像饮了醇酒美滋滋的。“老师”这称呼张继厚听了一个甲子,却一直没有听厌。他认为这称呼具有神奇的功效,能让人的心灵始终保持在纯净健康的状态。北海学校在探索教育新理念新举措的时候,校方领导产生了“将京剧引进校园”的想法,遂找到潍坊京剧界名宿韩向东和张效孟咨询请教。随后韩、张二位又约请老搭档张继厚一起商量,三人一拍即合。于是一场“北海学校京剧课程探索之旅”,于2010年4月开启了。
北海学校的京剧课并非学生专业,与上世纪张继厚在潍坊艺校的教学自是不能相提并论,然而,既然设置了课程,那就要郑重其事,不可误人子弟,更何况校长无比信任,寄予厚望。张继厚和韩向东、张效孟都知道不能敷衍。于是孜孜矻矻,焚膏继晷,编写了洋洋数万言的《教学大纲》。他们在“领略国粹风采”章节里,安排了“发现京剧”“走近京剧”“体验京剧”三大模块,然后制定了详细计划。在“发现京剧”课上,他娓娓讲述京剧之源流渊薮;“走近京剧”一节,绘声绘色介绍京剧各行当、各流派之特色;“体验京剧”,引导学生在接触名人、欣赏名家名段的同时,演唱京剧,接受京剧美的熏陶。针对以上三大模块,制定了课程的具体内容:美妙有趣的脸谱,绚丽多彩的服装,门类繁多的行当,行云流水的唱腔,精彩优美的身段,抑扬顿挫的念白,利落神奇的功夫等等。
张继厚他们特别强调,京剧是非常“吃功夫”的艺术门类。故此从课堂普及到课下熏陶,再到社团提升,便成为学校组织师生学习京剧的“三部曲”。每个年级每学期,音乐教师要拿出五节课进行京剧唱段的教学,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学会5首至10首京剧曲目。同时,京剧社团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进行专项学习,校园广播也定时播放京剧唱段。经过多措并举,使京剧音韵形成浓厚氛围,氤氲于北海学校的校园;亦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孩子由生疏到痴迷京剧育人家长窃喜
从2010年至今,张继厚亲历了北海学校“京剧进校园”的全过程,见证了该校师生对京剧由生疏到入门再到痴迷的显著变化。师生们学戏时那种顽强的拼劲,不服输的韧性,以及“舍小家顾大局”的精神,那一个个动人镜头,都深深印在张继厚的脑海。譬如说,四年级一班的王祖印饰演包公,演出前穿厚底靴不小心崴了脚,疼得“咝咝”吸气,可硬是坚持到演出结束。另一个“小包公”因角色需要,须用水纱勒头。他难受得想吐,开场前5分钟还在后台流泪,可是鼓乐一响,这小孩把泪一擦,就威风凛凛地登台了。
校长汤善香的音乐基础本不太好,但经京剧老师的调教,居然显示出了“女花脸”的不俗潜质。
随着京剧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们的京剧技艺节节提升,精神面貌的改观也超乎教师的预期。学生家长们纷纷感慨:“孩子的口齿更清楚了。”“孩子的身形变好看了。”“孩子比以前懂事了。”张继厚听在耳里,喜在心头。他一言以蔽之曰:“京剧育人的目的达到了。”
“小梅花”显成效远赴意大利交流
北海学校“京剧进校园”项目成效显著,那个以“小梅花”命名的京剧社团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关注。中国京剧艺术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新闻图片网、中国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音教网纷纷报道有关消息;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戏迷时间》栏目则录制了两期“校园梅花遍地开”节目。张继厚观赏时情不自禁流下了泪水……
北海学校京剧“小梅花”的名气越来越大。“美国公民素养项目代表团”“京港专家交流会”、澳门教青局专家等海内外宾客接踵而至。孩子们奉献了《卖水》《坐宫》《捧印》《苏三起解》《今日同饮庆功酒》《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等经典唱段。其韵味十足的京剧唱念,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最令张继厚他们引以为荣的,还是2015年8月,北海学校应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意大利贝西托市政府的邀请,组团赴意大利进行艺术交流活动。他们教过的14名学生和3位老师,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代表,参加了第十一届意大利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向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朋友展演了京剧、中国民乐和中国画。张继厚虽没有亲临现场,但孩子们的笑靥他能看得见,孩子们的声腔他也能听得到。想到“小梅花”在亚平宁半岛上绽放的美丽,张继厚由衷高兴,觉得此生没有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