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张泽南:戏说
2021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广春的文章《年轻人何以爱上听戏》。文章指出:“据光明网报道,近日发布的《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表明,截至2021年11月,抖音覆盖98.83%的国家非遗戏剧项目,累计播放视频1292万个、600亿次,获赞22亿次,其中年轻人成听戏主力,90后、00后占观众总数的52%。抖音成为网友观看非遗戏剧、学习戏剧知识的重要平台。”这,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我是戏迷,特别钟爱京剧。很小的时候,听过父亲说戏《吕布戏貂蝉》。没念过书的父亲把貂蝉读成“shao dan”,我只知道那“shao dan”是个大美女,也不知道怎么个写法。后来才明白,父亲也是以讹传讹,听说书先生说的,真所谓白字先生读偏旁啊。还有“失空斩”等等,从此知道了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计。父亲说解放前到农村来演戏都叫“草台班子”,也就是跑江湖的戏班子,地位很低,都很辛苦,走江湖卖唱,养家糊口而已。每个集镇上都有戏台,供他们演出。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还是样板戏,就是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灯记》《沙家浜》《平原作战》等等,都是看的露天电影。有的看了七八遍,《智取威虎山》估计看了二十多遍,就是看不够。所有唱词以及对话、念白都记得。现代京剧拉近了文艺与老百姓的距离,所谓接地气,这就是推陈出新。我们在那些革命题材的电影里学到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当时大队里经常排演样板戏。真的很佩服当年的那些农民,每个村都能排演一场大戏,每个村都有“杨子荣”“李玉和”“铁梅”们。在人们心中他们或者她们并不亚于当今的明星。
我们小学也排演了《沙家浜》《红灯记》,班主任尹老师演胡司令、演鸠山,惟妙惟肖。后来我们在背后都叫他鸠山先生。村上还经常有公社和县上的文艺宣传队来演出,除了演出样板戏外,就是地方戏锡剧,也蛮好听的,特别是王彬彬、梅兰珍的《珍珠塔》和《双推磨》,家喻户晓。大队支书尹才方伯伯,自拉自唱,特别擅长锡剧《沙家浜》郭建光“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那高亢悠扬、铿锵有力的声音飘荡在村庄宁静的夜空,久久回响。
高考的时候,我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京剧,一边复习。经常被母亲唠叨,你这样还能看进书?其实,我只有听着这美妙的皮黄才能看进书啊!不知道为什么,我一听到京胡声就很容易兴奋,所有烦恼即刻散去。这个习惯跟随我至今,看书、写作、做菜、睡前,都要听着京剧。母亲是不会明白的,望子成龙的母亲们都是一样的。
在上大学时,看过淮阴京剧团宋长荣先生主演的《红娘》,这是永远的记忆。还到渡江桥旁边的工农兵影剧院看过一场由香港女演员出演的京剧《铁弓缘》,可惜不记得她姓甚名谁了,只记得她扮相甜美、飒爽英姿。
2008年出差去北京,专门到长安大戏院看了现代京戏《刘罗锅》。三个人坐在一桌旁,喝着盖碗茶,吃着戏院提供的糕点,和着那铿锵悠扬的旋律,面对着那些心仪的名家,那真是最大的享受!那一刻,我明白了皇城根下北京人与其他人的差别了!我想,如果我在北京,那就可以经常去戏院看戏了,可以到大剧院、老舍茶馆、梅兰芳大剧院等所在,去面对面感受国粹的无穷魅力。
生旦净末,唱念做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不是追星族,但我还是很喜欢京剧名家的——于魁智的稳健睿智;李胜素的雍容华贵;张火丁的冷艳孤傲;丁晓君的娇美可人……京剧的美轮美奂是其他剧种望尘莫及的。
当年徽班进京始有京剧,那是出于扬州,这跟徽商的贡献分不开,谁说商人唯利是图?如果没有这扬州盐商们的运作,哪有我们引以为豪的国粹!最近两年,在扬州大剧院看过两次京剧。一次是于魁智、李胜素联袂主演的新编京剧《西安事变》;一次是中国京剧团青年剧团演出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陈旧的扬州大剧院代表一个时代过去了,高大上的扬州运河大剧院已经建成,期待能像北京人那样常去听戏看剧。
传统京剧之所以经久不衰,一方面归功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一方面归功于那么多京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传承;一方面归功于京剧本身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还归功于京剧的健康基因,那就是弘扬正气、礼义廉耻、激烛扬清,追求美好生活。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看,这不正是我们民族历经五千年而更显精神的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