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新增4名镇江会员,顾荣伟名列其中。他是京口区剧协副主席,还担任江苏科技大学戏曲协会副秘书长。其实,他就是江科大毕业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那是怎么和戏曲结缘的呢?
顾荣伟(右)辅导江大戏曲社的学员
顾荣伟是南通启东人,自幼爱戏曲。小时候他被亲戚带到上海大世界玩,那里面有类似戏曲大串联的节目,小家伙哪里见过这种阵仗,又是夸张的脸谱,又是飞舞的水袖,一下子把他吓哭了。不过说也奇怪,这一哭之后反而对这种东西产生了莫名好感,结果慢慢喜欢上了电视里的戏曲节目,以至于到后来除了动画片,戏曲成了他的最爱。
这里顺带说一句,顾荣伟的母亲喜欢听歌、唱歌,当时家里买了一台收录机,还有很多歌曲磁带。小学三四年级时,顾荣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电视里的戏曲翻录到磁带中,结果把老妈的几十盘歌带全变成了戏曲磁带。要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戏曲磁带并不多见,需到专门音像店或新华书店才能买到。而学唱、跟唱这几十盘戏曲录音带,成为顾荣伟初中、高中一直坚持的爱好。
来到江科大后,小顾的兴趣有了拓展的舞台。大一时他到伯先公园玩,与那里的菊吟京剧社票友们有了接触。那一年,小顾还在学校文艺汇演中表演京剧清唱,这一唱引来了负责江科大艺术活动的张军老师,张老师把他介绍给外国语学院的周琨,周老师是一位铁杆京剧票友。于是周琨找到当时还在西校区的小顾,又将他介绍给自己所在的镇江康盛剧社。通过这几位中间人的牵线搭桥,2005年夏小顾终于找到了镇江戏曲艺术的重要传承地。准确地说,康盛剧社的多位老师给予了小顾莫大的帮助。比如程雪慧老师,出身梨园世家,学京剧梅派,小顾的吐字咬字、演唱方法从她身上受益良多;再比如张玲玲老师,原来是镇江京剧团的,唱花旦为主,小顾的身段动作从此更进一步。还有一位久已不教人的老艺人张正秋,看到众多弟子都说小顾的好,也打破惯例,教唱了一段梅派经典《凤还巢》。当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短短一个上午,就让小顾的唱腔有脱胎换骨之感。
在学戏的过程中,让小顾最难忘的是随康盛剧社参加央视第四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大赛,康盛剧社排演的《杜鹃山》获团体组金奖。虽然在表演阵容中没有小顾,但是社长吕国泰却给他安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后台音响控制。决赛时大家在前面演,他在后台指挥央视工作人员开关话筒和播放伴奏带,因为是现场直播,所以容不得半点闪失。当时台上每个人都有麦克风,包括现场的鼓师。所以小顾要凭一己之力,确保锣鼓点、节奏点精确到秒,那全靠一对打小千万次听磁带练出来的神奇之耳……
当然,顾荣伟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对京剧梅派的研究。2015年,他编了一本10多万字的《国剧杂谈》,相当于梅派启蒙读物,曾受到中国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迎的称赞。去年底,小顾又编了一套《梅兰芳曲谱》。光听听名字,就感觉很震撼。原来,他发现很多现存梅派曲谱与录音带并不吻合,于是便发挥理工科男生的严谨治学精神,将从大学起收藏到现在的各种梅派录音资料逐个过堂,共涉及51个剧目。放慢一倍记录曲谱,历时两年才完成,大作一问世便受到圈内人的肯定,被北京梅兰芳纪念馆收藏。这么多年研究梅派,顾荣伟一直在思考其特色:它不如程派悲情戏份多,也不如尚派对武功身段要求高,更不如荀派花旦的俏皮娇媚,它只是表达了中庸之道和大大方方,但这往往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