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历经坎坷路,笑迎春风暖,双脚踏上幸福的路。”……日前,在寿光市台头镇付家庄村的村头广场,灯火辉映,歌声嘹亮,惟妙惟肖的表演不时收获现场群众的阵阵掌声。“精彩的戏曲演出不仅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也让村里更加热闹,希望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村民孙勇光说。经典戏曲唱段与现代文艺相结合的文艺演出让村民过足了戏瘾。
组织演出的寿光京剧艺术团是文艺演出的“正规军”。多年来,通过承接文旅部门“文化惠民 送戏下乡”和“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活动,京剧团平均每年举办下乡公益演出200多场,将精彩的文艺节目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热度”和群众精神生活的“温度”。多年来,团里的演员们走遍了镇街角落,在976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留下了演出足迹,凭借接地气的表演形式与过硬的专业水平,在当地积攒了很高的人气与口碑。
“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看上专业演出,这件事一定要办好,办得让大家满意。”寿光市京剧艺术团党支部副书记、业务团长郝子奇说。一场演出,郝子奇身兼京剧演员、主持人、男高音独唱等多个角色,在他心里总有一个信念,就是“戏比天大”。谈起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同事们都对老郝竖起大拇指。
郝子奇是寿光的文化名人、歌坛“常青树”,年逾六旬依然活跃在演出第一线。作为团内资格最老的“五朝元老”,多年来,他在表演中热情地歌唱党、歌唱祖国,表达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的真切情感。“就算退休了,我也会继续登台演出,为党的文艺事业继续发挥光与热。”郝子奇说。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对基层文艺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有次下乡演出忽然下起了大雨,台下观众继续撑伞观看没有离开,作为演员,只要还有一个观众在,我们的演出就不能停,所以演员们冒雨继续演出,收获了持久不息的叫好声与掌声。”寿光市京剧艺术团业务主任张秀榕跟记者分享着演出故事。
张秀榕自2006年毕业后就一直在京剧团工作,多年来与同事们奋斗在演出的第一线。“每次演出结束后总会有老百姓跟我们说‘演得太好了,还没看够呢’。老百姓的笑脸和掌声就是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张秀榕说,多年来,在京剧团,通过“老带新”“传帮带”,越来越多年轻演员通过团里老前辈的言传身教,悉心教导,逐渐成为文艺演出的主力军。
送文化,更要“种文化”。早在2002年,京剧团从寿光各学校选拔一批有潜质的苗子,以合作办学的方式送入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接受为期四年的专业培训。一个决定,梨园满春,当年的孩子如今都已经成为寿光文艺队伍的中流砥柱。在这里,京剧人才得到保护,京剧文化得到传承。
除开展常规的“送戏下乡”活动外,京剧团还在寿光各中小学校陆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专业戏曲老师教授戏曲知识和基本功、组建戏曲社团、专业戏曲演员展演经典唱段等教学方式,将戏曲文化知识融入学校课堂教学中。目前,京剧团每年累计授课超过600次,受惠学生近4万人,每年完成戏曲进校园展演活动30余场。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京剧团积极创作了《党旗飘扬百年征程》《丰碑》《春来边区》等各类颂党、唱党的文艺作品,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辉煌历程。同时,还排练了以防诈骗、防溺水、疫情防控为主题的歌舞和戏剧小品,既及时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贴合社会现实,满足当下观众的欣赏口味,提高了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送文化到村的意义在于‘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寿光京剧艺术团团长李聚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