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开拓心灵的广度
从古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它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今天,如何向青少年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如何以易于年轻人接受的方式创新美育的路径,是美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
日前,南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与高校美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为期两天的线上会议中,来自海内外各高校、艺术研究机构的36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的美育教育工作者,围绕美育理论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曲艺、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等多个门类进行了主旨发言和经验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高校师生观看了会议直播。
传统艺术要主动与年轻人“贴心”
在本次会议期间,由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创编的南开京剧校史剧《爱国三问》,通过天津北方演艺集团融媒体中心“小北剧场”和“南开慕校”平台向公众播出。该剧在艺术形式上融合了京剧与话剧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期间南开人与日寇巧妙周旋、背负着国仇家恨在西南边陲坚持办学、奋力保存中国高等教育星星之火的历史,展现出中国人民智慧勇敢、坚忍不拔、初心不改。
谈到为什么要创作《爱国三问》这样一部京剧校史剧,该剧编剧、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刘佳表示:南开跟京剧是很有缘分的,我们希望在今天的美育教育中,延续这种传统,传承南开的精神。
“提到南开的戏剧教育,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话剧艺术、是‘南开新剧团’。实际上,南开与京剧艺术也有很深的渊源。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于1930年访问美国,取得空前成功,为中美文化外交作出了贡献。梅兰芳先生访美时,当时南开教授、张伯苓校长的弟弟张彭春先生,是梅剧团的总导演。在那个时候,京剧──一个积贫积弱国家的古老艺术,能够感动当时西方的观众,这与活动规划、宣传策略是分不开的。张彭春先生作为学者,他的学识为这次活动成功进行提供了保障。此后,梅先生访问苏联的演出,也有张彭春先生的帮助。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是演出,还是中国民族戏剧和西方戏剧的一种高端艺术、学术交流。这种交流是站在了中西方平等对话这样一个高度上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很难得的。南开对于京剧的海外传播是有贡献的。南开跟京剧是很有缘分的,梅先生也曾到南开大学来过。张伯苓校长本人也很喜欢京剧,与一些京剧艺术家有比较密切的交往,也帮助这些艺术家排新戏等。”
“在做京剧美育教育的时候,我有两个初衷,一是让京剧把我们的年轻人变得更好,二是让我们的年轻人把京剧变得更好。我们综合性高校应该做的事情是培养高水平的观众和高水平的研究者、传播者,这些人是会在传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京剧艺术在面对未来的市场时,如果台下都是高水平的观众和研究者,都是懂行的传播者,那么这门传统艺术的未来也会变得更美好。”刘佳表示。
作为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的负责人,刘佳介绍:这些年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尝试,例如艺术党课、体验式艺术讲座+演出、展览+现场教学、京剧MV、模拟文化市集……共举办了300多场特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积累经验。传统艺术与现代年轻人之间,是需要沟通桥梁的,这种桥梁要与他们的生活有关,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与能够打动他们的情感有关。只有搭建起这样的桥梁,美育才能达到浸润年轻人心灵的作用。在创作《爱国三问》的时候,首先,我们用京剧讲南开的故事,在剧情上就与学生有贴近性。其次,让南开的学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从事前期后期制作,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南开精神”。《爱国三问》中有一个唱段《越难越开不畏险》,这里边的唱词是改编自张伯苓校长的一句话“南开南开,越难越开”。这个唱段作为我们京剧实训课的一个保留曲目,学生们要一起学唱。学生们在学唱的时候是很骄傲的,而且,把“越难越开”这几个字放到《爱国三问》具象的故事情节中,学生们会更直观地体会到南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