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下旬,颍河水势猛涨,又复在许境西南之榆林乡姚湾决口,东营乡(今圪垱一带)已成泽国,洪水顺着新冲河道向东流去。这次许境受灾面积之大、农民受害之巨,历史上实属罕见。
是年8月,郑州新闻记者联合访问团一行八人来许视察灾区,由我陪同前往。当我们驱车西南行至十余里处,道路已为泥水堵塞,只好弃车徒步前行。
沿途两旁村落房倒屋塌,农田中仍有积水,一些无家可归的群众都避居于高埠之上,搭建起一座座茅庵栖身。
我们走近时,有些人扶老携幼从庵中爬出,一见我们便嚎啕大哭,跪地叩头,要求救救孩子、老人,这一幅幅场景,令人心酸,为之泪下。归来时大家在车上都默不作声,心情十分沉重。
次日,我在《建国日报》头版发专题报道《颍河灾区巡礼》一文,呼吁救灾(全文见该报1946年8月份档案)。
9月,开封《正义报》、大同新闻社总经理郭颍侠(许昌籍人)回许,报界同仁及诸友聚谈,话及救灾一事时,大家一致认为,许地遭此严重灾害,政府竟无动于衷,无所作为,吾人虽心有余而力不足,空有无穷遗恨。
郭听后颇为动容,他思索了一下便提出一项倡议:“我们何不联合许昌京剧票友,举办一次义演活动,把演出的收入全部投入救助灾民呢?”此议一出,立即得到大家的拥护,于是便公推郭担此重任,全面负责筹划运作,匡此义举。
京剧是许昌县城人民的爱好,平时拉拉唱唱,玩票的不少,其中自然不乏高手。经大家共同参商,被提名推荐的票友有:
唱须生的银行职员张某、沪帮商人孙荣久、许中文书张西铭、建国报社张世杰、灞陵中学学生李庆田,唱老旦的有税局职员李某,唱旦角的有话剧社郭春玲,唱丑角的有话剧社社长徐士英,唱花脸的有邮局职员周某、建国报社李季安等。
郭颍侠原系武汉名票,专攻青衣花旦,自然当推首席主演,大家这么初步一合计,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排出几天的戏码,看来已不成什么问题了。
9月下旬,郭颍侠发出大红请帖,诸票友齐集一堂,共商此次义演事务,大家热情洋溢,共同确定了如下决议:
一、救灾募捐公演定于10月10日在三星舞台演出,时间五天;
二、剧目:第一天为《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第二天为《玉堂春》,第三天为《黄金台》《打渔杀家》,第四天为《宝莲灯》《捉放曹》,第五天为《牧虎关》《珠帘寨》;
三、文武场面、角色配搭、场前垫戏、服装、道具、灯光、化装统由京剧班全面负担;
四、聘请京剧班教习来喜亭、常文亭担任导演,刘宝魁操琴;
五、聘请《建国日报》广告编辑张养操担任美术指导,负责设计大型露布,着重在版头加“救灾义演序言”;
六、聘请李师刚、王悦一为会计出纳,负责发送红票事宜;
七、上午吊嗓,下午响排,公演前加紧排练;
八、此次义演,原京剧班演员、票友、服务人员统统不付报酬,纯属义务性质;
九、聘请县政府民政科科长张鹤亭、社会科科长周望久,代表本次义演,办理联系救灾事宜。京剧班的演员在这次义演中表现出较高的品格,高度重视,主动配合,甘拉二套,充当马前卒,十几场戏的演出十分成功。上座率出人意料,场场爆满,让京剧戏迷们过足了戏瘾,大部分具有慈悲心肠的善男善女们也都踊跃购票,连连往观。
演出结束时,倒是一笔不大不小的收入,这笔钱若用于治颍、修堤、筑坝,无疑是杯水车薪,若用于救济受灾百姓,也不无小补。后来,几经周折,这笔救灾款终于发到了灾民的手中,救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此次义演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近世许昌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