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西海岸新区的“一年一村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暨“小品进社区”优秀节目巡演走进法家园社区,黄岛区幸福小镇艺术中心为社区居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近期,西海岸新区有多支民间剧团活跃在社区中进行公益巡演,黄岛区幸福小镇艺术中心就是其中一支“明星剧团”,这支“明星剧团”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演出戏剧以茂腔为主,艺术团团长陈金光领衔演奏京胡。这个剧团虽说是业余剧团,这些老人吹拉弹唱的技能可得让人竖起个大拇指。陈金光骄傲地说,我们年年都被组委会评为“小戏小品展演一级剧团”!
唱茂腔、拉京胡、扭秧歌......他们神采奕然
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法家园社区居民委员会,这就是本次剧团演出的地点。只见舞台已经搭建完毕,此舞台非彼舞台,这是在剧团在卡车后车厢上用木板和红地毯搭建的简易舞台。舞台旁边的蓝色棚子里,就是剧团的乐队了。老人们已经支好了谱架,摆好了谱子,这谱子可不一般,都是陈金光亲笔所写,写谱的纸张微微泛黄,因为常常翻看边角已经卷翘。
呲呲啦啦的声音传来,原来是老人们开始试音了。虽说这场演出的规模不大,但每次演出乐队都是齐心协力,全员出动。“不管是比赛还是演出,我们乐队成员缺一不可。”这支老年人乐队的成员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拉京二胡的薛德高和弹扬琴的薛举明都是70多岁的老大哥了。”67岁的打板鼓的赵德喜说。陈金光自豪地告诉记者,“我的助手是全区少有的京胡高手,他宁愿跟着我拉京二胡,也不去其他团拉京胡。”陈金光演奏京胡
下午2点30分,演出正式开始。歌曲、秧歌热场之后,重头戏茂腔演唱开始。几位“茂腔角儿”昂首挺胸,目光炯炯。只听陈金光的京胡悠扬,曲音婉转,回荡在法家园社区,引得不少路过的村民驻足,慢慢的,观众也越来越多。
演出过程中,陈金光的手指在琴弦上熟练地拨动着,他已经将乐谱烂熟于心,一会儿望向四周,一会儿闭眼享受,丝毫不影响他的弹奏。
柳霞等一众茂腔演员台风稳健,唱腔纯正。唱到高潮之时,惹得观众哈哈大笑。村民刘贵山笑着说,“他们唱得真好,我平常就爱从手机上听茂腔,他们唱的曲儿我都能听懂。”从王台镇倒换了两辆公交车的陆老太专门赶来看剧团的演出,她说,“陈金光老师带领的幸福小镇艺术团都是棒棒的,他们是自费建团,每年义务演出都有好多场。”陈金光告诉记者,他们置办这些“家伙什儿”总共花费11万元,都是自掏腰包。
演出持续了90分钟,乐队的老人们一刻也没休息。演出结束,老人们的脸上也毫无疲态。他们告诉记者,“国庆期间在大村镇演出时一天都演三场,这一场演出前还休息了几天,不累。”此时已经下午4点了,在两个小时后剧团还有另一场演出。当记者问道如何吃晚饭时,陈金光说,“我们这些人众口难调,都是自己带饭,女老师们减肥不吃,要保持身材。”
10月中旬的青岛凉风习习,演员们换下单薄的演出服,穿上厚实的外套。陈金光和其他乐队成员收拾好自己的“家伙什儿”,准备奔赴下一场演出。听音谱曲,团长陈金光音乐“功夫”了得
剧团演出的节目中有两部小戏观众反应热烈,几位村民笑得合不拢嘴,黝黑的脸庞因为大笑爬满了褶子。这两部小戏主题鲜明,紧扣时代背景,分别是茂腔小戏《脱贫之后》和《情系养老院》。记者不禁好奇,这些节目都是原创吗?陈金光告诉记者,这些茂腔剧本都是文化局给的,而他负责给这些剧本进行编曲。
66岁的陈金光音乐“功夫”了得。柳霞老师挑了挑眉说,“陈老师可是个音乐奇才”,听音谱曲就是陈金光的“特技”。
据了解,陈金光和音乐打了一辈子交道。父亲是陈金光音乐的启蒙,在陈金光小时候,父亲就教他吹笛子、拉二胡,上了高中,他又学会了月琴、三弦这些弹拨乐器。1975年高中毕业后,陈金光去了公社宣传队,主要负责节目演出,“那个时候都是唱样板戏”。后来,陈金光响应征兵号召去当了文艺兵。1980年,陈金光当兵归来进了镇政府工作。据陈金光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胶州剧团来到黄岛演古装戏、唱茂腔,这便是他与茂腔的初识。“那些年我在镇政府工作那会,得空了就听录音带,听着就能把谱子写出来,自己再根据谱子学唱茂腔。”掌握了茂腔的旋律之后,单凭听,陈金光就能判断这个人的唱腔是否正确。而茂腔的领衔乐器就是京胡,加上自己本来就有二胡的基础,陈金光又开始根据书本自学京胡。幸运的是,当时的陈金光受到了专业人士的指点。“从德州过来的专业京胡老师邓东升,那是很厉害的,一般人他还不教呢。”有两年的时间,陈金光都是通过现场看邓东升拉京胡,来改进自己的指法,让自己这条“野路子”走上了“正道”。
说着,陈金光打开一个橱柜,里面有厚厚一摞手抄乐谱。陈金光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听着录音带、看着碟片自己谱的曲子。“以前我都是自己手抄,现在眼睛不行了,就自己打个初稿,让别人抄。”
柳霞告诉记者,剧团演出的曲子都是陈金光编曲后把录音发到群里,他自己先演唱一遍,其他人再跟唱,京胡演奏也是如此。
带领“70岁剧团”,一年巡演40多场
谈及剧团的成立时,陈金光说,“可谓是十分曲折。”
上世纪80年代,在镇政府干统计和会计期间,他自学了工民建专业,取得了函授大专学历。此后,便改行干了建筑。陈金光的建筑之路曲折万分,他先后去了两家建筑公司,后决定自己单干,可因为上世纪90年代的皮包公司太多,三角债时期债务纠纷难以解决,甚至把自己原来挣的钱全都赔进去了,他只能作罢。再后来,他又去了工程监理公司干了八九年,但因为一直不在妻子身边,加上那段时期妻子患上了抑郁症,陈金光考虑回到妻子身边以便照顾她。于是50多岁的陈金光开始考虑退休,恢复“功力”,重操演出之业,拾起自己的强项。
十多年间他一直帮着朋友们带不同的剧团,后来自己组织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成立了现在的剧团。“从2002年开始,我就在其他剧团跟着陈老师唱茂腔了,时间一晃就到现在了”,柳霞说。
幸福小镇艺术中心在2019年正式成立,现在剧团共有22名成员,这帮老年人都多才多艺,光乐队的传统乐器就让记者大开眼界,有京胡、京二胡、大提琴、三弦、大阮、月琴、扬琴、板鼓和电子鼓。
陈金光说,每年7月份左右全区40个剧团都会进行统一展演,由组委会进行评选,今年被评为“一级剧团”的只有10个左右,幸福小镇艺术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区文旅局组织的‘一年一村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暨‘小品进社区’节目巡演持续进行了17届,我带着不同的剧团也参与巡演17年了,从来没断过。”像这样的巡演,每年都会举行40多场,分布在不同的社区。此外,陈金光还会主动联系附近的社区进行义演。从成立至今,幸福小镇艺术中心参与的公益演出也已经有一百多场了。“有的村民爱好戏剧,我们就去附近村里演出,还会去演员、乐手的居住地送场戏。”他说,“生活在这个幸福的社会里,人眼里不能只有钱。”
这些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在一起演出了快20年了,他们的小戏演出也获得过许多荣誉。比如这两年在小戏小品优秀剧目调演中,他们获得过“优秀演出奖”,陈金光和柳霞都曾荣获“最佳伴奏员奖”和“最佳演员奖”。桃李满天下,半公益教学只为京胡传承
记者来到幸福小镇艺术中心的驻扎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张戈庄村,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简陋的集装箱,这就是剧团的“栖身之地”,虽说简陋,但是屋里头却收拾得干干净净。
陈金光告诉记者,这里除了是剧团的驻扎地,平日里还会有一群爱好京剧的票友来这里切磋,周末和寒暑假也会有些学生到这来跟着他学习京胡。
在这间集装箱里,白色铁皮上的黑色笔迹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张白色铁皮就是陈金光的“黑板”,而旁边的几个塑料板凳就是学生们的“学艺之处”。
听陈金光说,跟着他学京胡的,有些家住的很远,打车过来都要40多元钱,也有住的近的,“邻居家的一个小孩,闻声过来看我拉京胡,后来也跟着我学”,“还有朋友们的孩子,我能要他们钱吗”。刚开始他觉得都是伙计们的孩子,便不收钱。家长们却总是觉得过意不去,后来他便改为收费50元/课,现在调价为60元/课。和别人不一样的是,陈金光老师一节课两个小时,却只收一个小时的费用。“我听人家说有些教乐器的都收到150元/课了,我倒是没必要,我都退休了,就是个爱好,不图钱。”
“我的学生们,现在都有大学毕业的了”。陈老师告诉记者,他也算是“桃李满天下”。据陈金光老师说,他也经常带领学生去参加京胡比赛,“有一名上高二的,两名上初三的,都获得了全国少年京胡比赛银奖。”
因为京胡属于小众乐器,传统民乐受众又少,陈金光也怕民乐逐渐没落。而茂腔又是胶东半岛独特的地方戏曲,陈金光和柳霞都有意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陈金光和柳霞都曾在张戈庄小学教授学生拉京胡、唱茂腔。柳霞告诉记者,她的住处距离张戈庄小学有20公里左右,每次过来教课需要坐两个小时左右的公交车。她就这样不辞辛劳地教了五六年。
传承不只在言语之中,陈金光一行人躬身力行,让茂腔和京胡在这方土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