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红楼》音乐会 | 由戏入梦 复归经典
10月28日-30日,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和北京曹雪芹学会出品,北京京剧院、仙童戏剧制作的《京韵红楼》音乐会将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
中华传统京剧与古典名著《红楼梦》结合,国粹加国学,作为两大文化经典的传承与再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学融合国粹,携手赴梦红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国传统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世人广泛的热读、评议与追捧,被誉为中华古典文学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两百余年,作者与历代读者共同打造了一曲恢弘交响,余韵悠长,绝世绕梁。
中华传统美学讲究“韵味”与“意境”,这是自古以来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创作和音乐、绘画等艺术创作共同的追求。《红楼梦》以“诗家笔”融合“史家言”,创造了独具艺术性的文学作品。那么,当以传统戏曲形式演绎《红楼梦》,是否令人更容易领会那潜藏于审美世界里无穷无尽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呢?
《京韵红楼》这部音乐会,改编王立平先生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创作的12支曲,使其与京剧融合,用京腔京韵,赋予大家耳熟能详的红楼歌曲以全新的韵味,再配以美轮美奂的舞蹈,将为红迷及广大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感受。
♪百年无尽咏叹,歌唱有情人生♫
《红楼梦》是清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戏曲文化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红楼梦》中,戏曲可谓贯穿全文,对情节的铺垫和人物的塑造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声腔剧种、演唱剧目、班社伶人、剧场观众、演戏风俗等都作了细致而又生动的描写,真实反映了康乾盛世时戏曲文化活动的繁盛。
民间对于《红楼梦》进行的戏曲艺术改编,同样历史悠久,其中京剧占有重要的一席。京剧“红楼戏”的艺术实践自清光绪间“遥吟俯唱”社票友陈子芳始,而后戏剧改革先行者欧阳予倩的《宝蟾送酒》、“四大名旦”中梅兰芳的《黛玉葬花》、荀慧生的《红楼二尤》,都是京剧“红楼戏”中的经典之作。而今天,京剧与《红楼梦》再度相遇,将碰撞出新的火花。
《京韵红楼》全剧的编排共分为4个部分,对应《红楼梦》的行文及思想脉络走向,依《红楼梦》开篇的16字偈语“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徐徐展开:
第一场“幻境·仙曲”,用《〈红楼梦〉引子》,展现开篇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子以全知视角对凡尘世人命运的警示,引出第二场“红尘·警幻”,数首人物判词和讲述人间悲欢的《好了歌》,描绘《红楼梦》中女儿们的悲剧及世人无常的命运。第三场“人生·有情”,来到人间,由一组以人物关系、情感脉络串成的歌曲,描绘人世珍贵的友情、亲情、知己情、相思情以及生命之情等种种不同的感情,展现凡尘动人的“有情之天下”。最后至终场“还原·本真”,宝玉经历了人间的悲欢与真情,无复遗恨,修成圆觉。空灵的咏叹,是故事真意的再现,也是生命最后的升华。
配 器:王天赐、张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