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稚嫩的童声,唱出的却是传统的京腔,在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文化馆四楼的青蓝少儿京剧社排练厅里,孩子们练习唱腔的高亢之音不绝于耳……
第二十一届中国少儿京剧小梅花金奖、第二十二届全国戏曲小梅花集体节目优秀奖、第六届“和平杯”中国京剧小票友邀请赛银奖、江西省少儿艺术节一等奖……南昌市东湖区青蓝少儿京剧社从14年前的一个老师带着两个娃娃学唱戏,到14年后数十次在国家级的戏曲舞台上屡创佳绩,绽放光彩。14年里,一批批“小戏骨”从剧社惊艳突围,“青蓝”这个小剧社唱出了大名气。
为何在地方戏曲文化盛行的江西,能有如此好成绩的京剧社?这要从创始人朱荣岑说起。
“我的爷爷、奶奶、父母、叔叔都是京剧演员,我们家也算京剧世家了,5岁我就开始学京剧。”现年66岁的著名戏剧演员朱荣岑说,因从小耳濡目染,爱上了京剧,多年来勤奋学艺,她也像妈妈一样成了一名出色的老旦戏剧演员。
“后来因为生病,身体条件不允许,我就不再唱京剧了。”朱荣岑说道。虽然自己不能唱了,但是朱荣岑对京剧的热爱却丝毫没有减少。就此,教人学唱京剧的念头在朱荣岑的脑子里萌发了。
“京剧多好啊,唱念做打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孩子们学京剧,那妆一上脸,一唱一念,一招一式,特别有味道!”朱荣岑说。
2008年的时候,她开始自费筹办京剧培训班。从那以后,她一头扎进了京剧少儿教育的事业中。
因为是自费办班,学生也是免费教学,有人说她傻,家人也反对,但她仍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开始四处寻找学生跟她学戏。
开始的招生十分困难,朱荣岑在大街小巷、偏远的学校,四处发传单、做宣传,从亲朋好友中寻找和动员生源。磨破嘴皮,走破鞋底,朱荣岑终于在南昌市凤凰小学招收到了第一个学生,可谓是吃尽了苦头。
“那时候都是自己贴钱教学,因为教学要不停地唱演,场地不好租,后面甚至只能租到地下室当场地。”即使是这样的条件下,朱荣岑凭借过硬的专业水平依然培养出了第一批“小梅花”奖得主。这也为京剧社打出了名气,之后的招生局面大为改观,不少家长主动把孩子送来。生源问题解决了,寻找一个合适的好场地也成为了朱荣岑的心头之急。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东湖区少儿艺术节的文化表演中,时任东湖区文化馆馆长舒筱玲发现南昌还有一支能唱京剧的少儿文艺队伍,在得知朱荣岑两年换了8个场地,正在为寻找合适的排练场地而犯愁时,舒筱玲主动提出将这支团队引入到东湖区群众文化扶持团队中来,并为其在东湖区文化馆提供一间8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大厅。
2015年东湖区文化馆迁入东湖区文化活动中心,东湖区文化馆免费为京剧社提供了四间大型排练厅,新场地设施齐备的教学条件,浓厚的文化氛围,终于让京剧社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时任东湖区文化馆馆长闵思龙说:“新的场地,要有新的发展,文化馆鼓励他们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该剧社成为了东湖区文化系统第一个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并取名青蓝少儿京剧社,希望这些孩子青出于蓝胜于蓝。”
入驻全新的东湖区文化馆后不久,青蓝少儿京剧社的生源得到迅速扩张,一个个优秀的京剧好苗子脱颖而出,其中就有陶妙颖。从2013年进入青蓝少儿京剧社学习京剧以来,还在读小学的陶妙颖京剧天赋逐渐展现出来,逐步成为了朱荣岑的“得意门生”。
2017年7月,7岁小选手陶妙颖,凭借一出《盗库银》摘得第二十一届中国少儿京剧小梅花金奖,成为南昌京剧界的小明星。
几年间,陶妙颖多次参与省级及国家级京剧汇演,横跨幼儿组、少儿组、少年组夺得三次小梅花奖项,实现个人该项目的“大满贯”。
青蓝少儿京剧社越来越好的发展也离不开众多同行的支持。如今的京剧社负责人张波便是朱荣岑一同办学的同行者,他说:“教孩子唱戏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老生要请唱老生的老师,花旦要请唱花旦的老师,京剧办学的难点就在这里。”
由于以往京剧演员都是传帮带,不同唱腔之间没有特定可循迹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请很多专业的老师来指导。但请来的每个老师教学方法不一样,需要孩子有长时间的跟班学习。加上许多老师没有对孩子的教学授课经验,经常无从下手,最后都是靠着一次次练,一次次演,让孩子们从形上去“学”,从听中去“悟”。
2022年,京剧社社长张波带领社团参加江西省少儿艺术节并斩获一等奖,同年,青蓝少儿京剧社将戏曲学院开进了校园。张波说,如今的京剧社已与10所学校签订了“京剧进校园”的合作办学协议,在校园开起了京剧兴趣班,戏曲教学再也没有了场地短缺和生源问题,也能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认识京剧,喜欢京剧,感受国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