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5万观众涌入直播间听戏——
谁说传统不当代
414.5万!“梅派”青衣史依弘近日举办首场线上京剧全息声演唱会,在线观看人次定格在了这一可观的数字。在100多分钟的时间里,史依弘边唱边说,带来了《贵妃醉酒》《玉堂春》《凤还巢》等多部代表作中的经典唱段。演唱间隙,她还分享了自己一路“学梅”的感受,并为观众科普了一众京剧乐器。
随着直播平台的兴起和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戏曲人走进直播间,在小屏的另一端亮嗓表演并和观众交流互动。以抖音为例,根据日前发布的网络直播文艺生态报告,2021年该平台传统文化类直播同比增长超过100万场,在直播间听戏曲、看演出成为新潮流。而这其中,经典曲艺的数据格外亮眼,直播观看时长同比增长278%,非遗类文化直播观看时长同比增长264%。
“伴随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会迅速增强。人们通过与地方戏剧等传统艺术发生关联,找到自己的身份归属。”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潘霁教授表示,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特有的衣钵传承观念,让网民更乐于获得有历史沉淀的文化体验。
有实力有情怀,高品质直播为京剧“引流”
“我原本预计20万左右,身边也有朋友说可能会到50万,现在的数字完全超出我的预期。”首场线上京剧全息声演唱会直播数据出来后,史依弘很是震惊。在这场演出前,她也尝试过直播,一部手机、一盏灯便开播了起来。史依弘坦言,最初的心情有些忐忑:“对于舞台演员来说,因为看不见观众的反馈,心里会不踏实。”然而,当看见来自全国甚至全球观众的支持留言后,史依弘决心做些什么,让更多粉丝能听到好戏。但这一次,得精致些。
为了这场全息声演唱会,史依弘和她的团队准备了数月。唱段选择、节目编排、嘉宾人选都经过再三考量。演出中,史依弘以“海岛冰轮”起首,接着是“玉堂春含悲泪”“苏三离了洪洞县”“看大王”“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挽翠袖”,最后以“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收官。即时互动性、高浓度的参与感是直播演出的一大优势。当脍炙人口的唱段响起,评论区的叫好弹幕立刻刷屏。由于没有字幕,懂戏的票友为方便新观众欣赏,便跟着史依弘的演唱一句句地把唱词打出来,倒也成了一道别致的景观。演出中,史依弘唱一段说一段,其多年悉心揣摩“梅派”唱腔的心路历程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赞叹。边自述边演唱的方式看似轻松,对演员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挑战。“说话其实很费嗓子,唱戏时又马上要转换成小嗓子,但这样的方式会更接地气,所以我们还是坚持做了下来,想看看这样的效果大家喜不喜欢、接不接受。现在看来,还是挺受欢迎的。”
留言里,有意犹未尽的观众建议史依弘一个月开一次,甚至一周开一次直播。史依弘并不拒绝这些可能性,“但我还是希望每次都有不同的东西带给大家,是精心准备的,而不是粗糙的”。
线上线下联动,让戏曲之美抵达更多人
让史依弘欣慰的是,这次在线看直播的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前没有或者很少接触戏曲,这样的结果正与她推广京剧的初衷不谋而合。直播中,她将上海京剧院二团的鼓师、琴师、京二胡、月琴、三弦、大阮、中阮、小锣、大锣、铙钹十位乐师逐一请上台,并详细介绍了每种乐器。此外,嘉宾柴俊为还带来京剧老唱片,当场播放了梅兰芳的《太真外传·听宫娥》,呼应了当年史依弘一字一句学习大师录音的学戏经历。
直播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把戏曲带向了更广阔的场域。在这股热潮中,戏曲人开创了多样化的戏曲破圈“新玩法”。比如,今年上半年,一向勇于打破边界的京剧老生演员王珮瑜开设了“瑜老板陪你一起看戏”新系列。《乌盆记》《文图会》《击鼓骂曹》……屏幕上方播放着王珮瑜拿手的经典剧目,而在下方的小屏里,她正在为戏迷实时“解说”:大戏的难点和看点、演员与作品的渊源、排练中的趣闻,王珮瑜都娓娓道来。一场演出看毕,观众既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骨子老戏,也收获了不少“干货”。
越来越多专业院团也纷纷入场,力求在舞台之外,最大化释放戏曲的魅力与活力。“你结束了呀,换我上了。”日前,在上海越剧院驻场越剧《梁祝》正式开演前,“梁山伯”斯钰林和“祝英台”邓华蔚就完成了一次“交接”,化着戏曲浓妆的两人先后走进直播间,从越剧的梁祝历史聊到个人的从艺经历。一小时后,他们便登上了舞台,让进入剧院的戏迷感受了一把无缝转场的体验。
后台探班、演前访谈、名家科普……在潘霁看来,多元的直播内容正在成为原有演出的一份延展和补充,反哺着行业的普及和繁荣。“对于多数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初涉这一领域的受众而言,网络直播能加速相关知识的传播,从而吸引更多爱好者进入剧场,进一步深入接触传统艺术。”
中华戏曲之美正乘着网络平台的东风,抵达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