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理张聊之先生的文章,其中提到梅兰芳荣膺“伶界大王”的往事,引起我的兴趣,正好也有朋友关心此事,于是就花了点时间找了一下,大致将这件事情理一个头绪出来。
《顺天时报》当时戏评版面是由日本人辻听花主编,他经常搞些吸引眼球的噱头,比如编一个“菊国政府”,将当时的一众名艺人分别安上不同的官衔。有一次编的“北方政府”里,杨小楼是国务总理,梅兰芳是外交部长,时慧宝任内务总长,陈德霖任财政总长等等。有一次还编一个“梨园菜谱”,不同的艺人对应一道名菜。尚小云、程艳秋、筱翠花分别对应白木耳、竹荪、虾子扒海参等,反正就是游戏文章。
1917年9月14日《顺天时报》
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动机,1917年9月间,《顺天时报》戏评版发起了评选“剧界大王”、“坤伶第一”、“童伶第一”的评选活动,它的正式名称叫做“《顺天时报》第五千号纪念菊选”。活动在10月初正式开始,在活动说明中,大致是说:现在谭大王去世了,大王之位空出来,似乎群龙无首。虽然大家都赶不上谭大王,但是降格以求,还是有一些杰出人才的。此次活动也是11月20日《顺天时报》发行五千号纪念日庆祝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评选的条件:“剧界大王”须是20岁以上的男伶,不限行当(梅兰芳当时23岁);“坤伶第一”须是在北京露演过的,不限年龄;“童伶第一”则须年龄在20岁以下的男演员(尚小云当时17岁)。
10月2日刊发第一张选票,10月7日报纸刊登第一次开票的得票情况,到10月31日,一共开票21次,11月2日《顺天时报》第5版刊登票选结果:
剧界大王:梅兰芳 232865票(得票前六名的为: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刘鸿升、张黑、孙菊仙)
坤伶第一:刘喜奎 238606票(得票前六位的为:刘喜奎、张小仙、于紫云、杜云红、富竹友、赵紫云)
童伶第一:尚小云 152525票(得票前六位的为:尚小云、程连喜、方连元、马连良、吴铁庵、茹富兰)
1917年11月2日《顺天时报》
这次菊选报社收到总的投票数为1014297张,有424位演员受到票数不等的推选。在票选过程中,一开始票数比较分散,第五期开票显示有76位演员都进入竞争“剧界大王”行列;坤伶的竞争更加激烈,有104人都进入候选。后来报纸限于篇幅,先是票数在30以上的才予刊登,随着选票逐渐集中,后来就只刊登票数趋前的十几位。在前18次开票中,杨小楼、张小仙、程连喜占据榜首的次数最多,只是在最后的三天中被超越而屈居其次。为了彰显公正,报社在最后开票之前,邀请得票超过三千张的人到报社一起参加开票。
11月20日,《顺天时报》五千号纪念,在第10、11版刊登了投票的全部结果和祝贺诗文,还刊登了“剧界大王”、“坤伶第一”、“童伶第一”三块奖牌的照片。但是,报社并没有举办仪式向获胜者授予奖牌,其原因恐怕还在于菊选的同时,北京其他一些报纸大唱反调,不断攻击这次菊选,弄得辻听花非常恼火,不断在报纸上为自己辩白,并反击其他报纸的攻击。可见《顺天时报》搞得挺热闹,但在京城整个新闻氛围中,并不怎么受待见。这样一来,即便是获胜者,也并没有觉得得到了多大的荣耀,对于接受《顺天时报》的一块奖牌自然兴趣就不是很大。
现在所能看到的资料对这次菊选的描述有两个模糊之处:一,此次菊选所选为“剧界大王”,这个名头虽与“伶界大王”相似,大概辻听花的意思是要区别于谭鑫培。也如同选举的前言所说,现在选出来的人选相对谭鑫培的“伶界大王”而言不过是“降格以求”的结果。尽管后来,大多数的宣传都还是将梅兰芳叫做“伶界大王”,但从当时票选事实来说,此大王非彼大王也。二,此次菊选的准确时间是1917年9月启动,10月2日开始投票,11月2日揭晓,11月20日在《顺天时报》五千号纪念日完成。现在多数的介绍都误为1918年。
媒体的一些创意在当时或许是一种近乎游戏性质的炒作行为,并不具备权威性,但是毕竟媒体也具有相当的号召力,100多万人投票参加本身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尽管梅兰芳自己从未炒作过这个头衔,但梅兰芳后来的艺术发展并没有辜负这个称号。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上海报纸都以“梅王”称之,一方面梅先生确实曾经荣膺“剧界大王”的封号;二来以梅先生当时在全国戏剧界,乃至文艺界的声望,“梅大王”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