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的《论语》诵读接力大会第Ⅲ季·秋颂篇完美落幕。青岛黄海学院国学院依托孔子学堂组织了近500名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云端参与诵读接力,最终获得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青岛黄海学院国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国学院王艳艳老师荣获“最佳《论语》传诵人”称号,她用京剧韵白诵读《论语》的形式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艳艳老师的京剧世界。王艳艳自小对传统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电视剧里播放黄梅戏《天仙配》,她只听了一遍就能唱出来。13岁时,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到她的家乡招生,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王艳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经过7轮严格的筛选,她愣是在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从此,她误打误撞,走进了京剧的世界。
王艳艳2000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主攻青衣、花衫。2012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熙苹先生为师。毕业后先后入职山东省齐鲁小百花京剧团、浙江省温州京剧团、陕西省京剧院,主要演出剧目有《四郎探母》《杨门女将》《秦香莲》《贵妃醉酒》《穆柯寨》等等。2013获得陕西省红梅大赛银奖、2016年担任中央电视台《角来了》录制嘉宾。2019年,王艳艳入职青岛黄海学院国学院,主要教授京剧表演课程。青岛黄海学院一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功效,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2012年成立国学院,并设立孔子学堂,着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平台,坚持以国学文化内涵提升实践教育品质,基于“全素养”人才培育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打造研修班、礼仪班和道德讲堂、儒商学堂。
2019年,由王艳艳着手建立的京剧专修班,更是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学生们在京剧专修班中学到的远不止京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京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戏中很多历史故事、传奇和神话,都是引领学生走入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绝佳通道。在京剧专修班的课堂上,在学戏的同时,学的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份尊重、敬畏和热爱。
在王艳艳的精心培养下,京剧专修班学生荣获“国艺魂,共筑中国梦,艺展中华魂”才艺展演一等奖,山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等大赛奖项。19级京剧专修班学生刘璇说:“记得王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像是从画中走出来的一样,她的身段和气质太好了。我们来自各个专业,大部分同学没有任何京剧基础,王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帮我们指导动作,不管多少遍,她的动作永远认真到位。在她的课堂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有关京剧的知识,更多的是王老师通过京剧向我们传递的做人道理与人生方向。”
京剧的唱、念语音中,有一套与生活语言的语音距离较远的诵读方法,被称为“韵白”。有研究认为,京剧韵白的读音主要来自古代中州韵和近代湖广音。在京剧唱、念中,韵白通过声调的高低起伏和参差错落,通过字音的节奏顿挫和旋律悠扬,不仅对具体剧情做出清晰的传递,并且形成了一种气势上的夸张,更加有利于凸显人物的特定情感内容。已故文学家汪曾祺先生,曾把韵白的特征归纳为:“不文不白,似骈似散,抑扬顿挫,起落铿锵,节奏鲜明,很有表现力。”
在准备《论语》诵读接力大会的过程中,王艳艳老师与李昕昕老师一起想到了可不可以用京剧韵白来诵读论语,这种形式目前还没有人尝试,如果成功,可以说是国内首创。经过尝试,效果竟然出奇的好,这一创新也得到了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高度肯定。
“下学期,我们将尝试开设相关的课程,将京剧韵白与吟诵相结合,用更加生动活泼和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也是一种德育和美育的结合。”在尝试用京剧韵白诵读《论语》成功后,王艳艳决定将这一方法应用到课程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