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普及京剧的有功之人
——读《封杰京剧文集》
读了《封杰京剧文集》,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封杰是一位在宣传、普及京剧艺术方面的有功之人。封杰已出版《京剧名宿访谈》(及续编、三编)、《京剧说苑》等多部著作,以及《京剧大家绝艺录》等系列音像制品,这些应该是他学术成就和业绩的主要代表,《封杰京剧文集》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杰近二十年来的工作和学术进程。
《封杰京剧文集》收录了作者从2003年到2022年在《中国京剧》编辑部工作期间写的文章78篇(在此期间他共发表文章420余篇),内容包括评论、报道、访谈、口述史记录、“沙龙”座谈等,篇幅都不长,但读来给人很多启发。文章表述了封杰很多精辟的艺术见解,同时还转述了多位艺术家的真知灼见。
京剧是民族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应在广大群众中进行宣传普及,但要做好这一工作难度是很大的。表演艺术家主要精力放在舞台上,他们也能讲,但大多需要有人帮助写出来;一般的评论家可以对作品做出艺术高低的判断,但要说出“内行话”,让艺术家和观众折服,感到对他们确实有帮助,则必须先做“小学生”,下一番认真学习的功夫不可。许多前辈是下了这样的功夫的。如齐如山,为了弄懂京剧的“规矩名词”,便认真地向许多京剧“老脚”询问,“问了四五十年,问了几千人”,写成《国剧艺术汇考》等书。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新文艺工作者认真向老艺人学习,帮他们记录艺术表演经验,多个剧种都出版了著名艺术家的谈艺录,这是研究表演艺术的宝贵资料。封杰自觉地接续了这一传统。他并非科班出身,但用他自己的话说,为热爱而做宣传,为做好宣传而认真学习。他跟京剧界的四代人都成为朋友,除广西和西藏没有去过外,其他京剧院团所在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收录了近300位老艺术家的宝贵资料。他的著作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写成的。
由于京剧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新的发展路途上也便产生很多争论,有“保守”与“革新”之争,各地域、各流派也难免存在门户之见。从封杰的著述中看到,他对这些问题持有全面辩证的观点。
他访问了很多前辈艺术家,虚心向刘曾复、翁思再、沈祖安等熟悉京剧和了解艺术家的专家学者请教,认真阅读历史资料,因此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从文集可以看到,其中既有对老艺术家的追忆,也有对新人的称赞和鼓励。他还记述了许多老艺术家爱护徒弟、尽心竭力教导后辈的动人故事。如方荣翔在病床上教戏,尚小云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等,读来都很受教益。
他对各个行当、各个流派都给予同样的关注,对丑角演员刘宸、老旦演员康静、尚派传人孙明珠、奚派传人王小蝉、高派演员倪茂才、荀派演员唐禾香、梅派演员肖迪等的评论都充满热情。
京剧艺术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代又一代坚持守正创新的优秀演员,同时需要编剧、导演、乐师等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文集中对剧作家范钧宏、导演石玉昆和乐师唐在炘的记述和追忆都深入到一些艺术创造的细节。范钧宏和吕瑞明根据扬剧《百岁挂帅》改编创作的《杨门女将》成就了一代青年演员。在创作的过程中,范钧宏认真听取演员的意见,调整唱词,从而充分发挥演员之所长。唐在炘“很有思想”,他不只是搞唱腔设计,而且是乐队的核心。“唐老师把每一件乐器的能动性、潜能都调动出来。”封杰真诚地拜石玉昆导演为师,在文章中记述了石玉昆对导演与技导的关系、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导演与剧本文学的关系等方面的许多精辟的论述。
封杰重视传统戏,也重视现代戏。为筹划庆祝建党百年的专刊,封杰从反映百年历程中不同时期的剧目里选出40部现代戏,并全部看(听)过,他在文章中对《宝剑出鞘》《杜鹃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骆驼祥子》以及近年创作演出的《邓恩铭》《深水港》《头雁》《母亲》《红土》等作品的艺术特点都做了简要的分析。他说:“京剧是‘时尚’的,一刻也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现代京剧更是与时俱进的‘时代’戏,我们只有守正创新,崇德尚艺,才能创造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的现代京剧。”
京剧艺术要繁荣发展,不只需要优秀的创作与表演人才,同时需要充满活力的剧团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封杰关注京剧的发展生态,不但重视重点院团,还特别关注没有被评定为“重点”但仍兢兢业业为群众进行创作演出的那些剧团,他也关心业余剧社,采访并肯定和赞誉为京剧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院团长和剧场管理者。
《封杰京剧文集》给我们提供的启示还有很多,这篇小文谨表对在宣传普及京剧事业上作出可贵贡献的学者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