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与京剧团「河北省京剧院」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邢台与京剧团「河北省京剧院」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名家来邢“走马灯”
父亲是一位京戏迷,我们家花市街离人民大戏院又不远,他白天经营书铺生意,晚上最可能、最方便、最惬意的消遣就是到大戏院看戏去,由于我是孩子中的“老大”,领我去既可为妈妈减轻照料负担,又培养了我的爱好,不管这是不是父亲的初衷,我是如此认为的。我似乎记得,那时人民大戏院动不动就有京剧演出,而且还是北京来的剧团。
记忆最深的戏就是尚小云演出的《汉明妃》,父亲对我说:“尚小云是个男的,南宫人,离邢台不远。”他是“四大名旦”之一。他在邢台演出时时兴了一种叫“瓜子占座”的方式,就是观众可以早早地入场,在戏院门口摊上买上一包包瓜子,看中那个位子,就顺势将瓜子撒在当时那种长条凳子上,表示“此座有人”了。对尚小云演出的记忆,就是王昭君的“出塞”那场载歌载舞的表演,还有尚小云那响亮激昂的嗓子。
其次是另一位“四大名旦”荀慧生,他唱的是《荀灌娘》。那时他已经身体发福了,胖胖的身材扮演荀灌,花旦应工,小花袄裹在身上,看起来不很舒服,但他唱得好,那时我虽然不懂得唱腔板眼什么的,但是从观众的掌声中得到了印证。还有一个记得清的,就是戏里有一个丑角叫朱斌仙,演得那叫一个好,滑稽逗笑,举止幽默,从他那里我得知了京剧的丑行有如此魅力。还有一点,由于荀慧生在人民大戏院的演出,使剧院的售票方式改成了“对号入座”,就是观众买票可以从窗口出示的“座位图”上,任意挑选座位,你买的座位售出了,“座位图”上就用毛笔涂去了相应的座号。戏院里的座位已经换成有靠背、背后有搁板的木条长椅了。
看得最多、最爱看的戏就是《群英会》,这是一出京剧大戏,人物多,场面宏,唱腔动听。记得从北京来的京剧团来人民大戏院演出,往往都以这出戏打炮。父亲不失时机,每次演《群英会》,都要领着我前去观看。大幕开启,黄盖、甘宁上场,报告“都督升帐”,场上响奏唢呐曲牌“水龙吟”,四文堂、四大铠踩着鼓点一对一对地上台,分列两边,然后【四击头】、【撕边】,上周瑜,唱[点绛唇]:“手握兵符,关当要路……”哎呀,我简直就要陶醉了;后来上蒋干,那一摇一甩的台步、迂腐酸溜的道白、自作聪明的盗书,嘻嘻,旁观者清的我几欲笑口出声;后来的曹操之花脸架子耀武扬威,孔明、鲁肃草船借箭的有趣调侃,直到《借东风》的阵势、孔明的大段成套二黄唱,深深地把我打动了,以致我每次都情不自禁地随着演员小声哼哼着学……这就是我每次看《群英会》的“套路”,后来我竟能把“习天书玄妙法易如反掌”这段“借风”学会了,常常自鸣得意地在家里唱、在校里唱,一定唱的不准确,但它却是我的入门唱段,是我热爱京剧唱京剧的“第一段”,我感恩父亲、感谢演员,把我从小就这样地领进了京剧的艺术殿堂,尽管我没有从事专门的工作。儿时看的《群英会》却真的是“群英会”,我难忘一直“著名”到我成人,到我渐渐变老的来邢台大戏院唱戏的京剧名家,他们是尚小云、荀慧生、宋德珠、毛世来、许翰英、杨荣环、张君秋、谭富英、杨宝森、杨宝忠、奚啸伯、李少春、李万春、曹韵清、李和曾、袁世海、刘连荣、李金泉、朱斌仙、马富禄、孙盛武、梅葆玖、梅葆玥、吴素秋、姜铁麟、杜近芳、李金鸿、吴素英、董文华、张春华、张云溪、谷春章、童芷苓……以上所列,不足以把儿时看过的演员囊括殆尽,但他们称得上是科班出身、梨园世家、名师高足、梨园名伶。这样综说一下,在中国京剧舞台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众多,而没来过邢台的,“四大须生”独缺马连良,“四大名旦”独缺程砚秋,“四大花脸”没记得侯喜瑞、郝寿臣、裘盛戎来,名丑倒是来齐了。在这里我最感遗憾的是,“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先生,是1958年5月3日来邢台演出的,为了祝贺在邢台老城西门外新建的邢台剧场落成开业而来的,头三天的戏码是:《奇双会》、《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父亲看了,我却没能看到,因为我那时正在西安的姥爷家上学,错过了这次机会。附带说几句,在国际上,在《中国京剧史》上最有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平生唯一这次来邢台,据邢台人说“梅兰芳在邢台共演了7天”(《邢台梨园忆踪》p9,邢台市政协文史委,1991年编),可是我买到的《梅兰芳艺术年谱》记载却是3天(《梅兰芳艺术年谱》p328,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邢台人言之凿凿,“年谱”上白纸黑字,孰是孰非,留待后人厘清,我这里“插”上一笔,意在说明,我之所以从小能看大戏,并影响到我的一生,是因为邢台有京剧缘,要不北京的开明人士、著述《程砚秋》传记的胡金兆先生赞誉邢台是“冀南京剧窝”呢!百花齐放胜于前
邢台这个“京剧窝”还真的是名副其实,1966——1976十年“文革”,全国出现“百花凋残,一花独放”的局面,八大“样板戏”(后又出现“后八大样板戏”之说)一统演艺舞台,邢台也不甘于人后,建有两个京剧团:邢台市京剧团,邢台地区京剧团,分别演出《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和《海港》、《龙江颂》等剧目。那时我虽然在“样板戏”充斥一切宣传媒体的情况下,听到的广播、看到的报纸、接触的图书,甚至街谈巷议、日常话题尽都是“革命现代京剧”,但是由于专心于新安排到农药厂的工作,还没有着迷于戏。后来由于农药厂是闻名于当时的一面“红旗”,地委、市委号召“向他们学习”,来厂里学习访问、慰问取经的多了,更有送戏上门的剧团,于是我偶尔涉足,与剧团联欢,唱一段“样板戏”,就算“下水”了,就接触到比如地区京剧团的张树军,拉京胡,加之后来我们农药厂的军人“革委会副主任”鲁祥林被调至地区京剧团当领导,我就与专唱“样板戏”的京剧团来往密切了,整天“锈”着张树军,他拉我唱,相见恨晚,都很着迷。后来剧团解散,他调到人民剧场,我们来往更紧密了。一拉一唱,形成互补之势;一里一外,剧场出入方便。渐渐就跟剧场的人熟了,口无遮拦,门不遮拦,看电影看戏方便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央放宽了“戏禁”,传统老戏允许演出,人民剧场因为有一位跟京城专业京剧团体、专业演员有着传统友谊关系的经理张高生,所以很多剧团都能被他邀请而来,记忆中最先来这里演出的是北京京剧院三团,是1980年4月6日冒雨抵邢的。头牌主演是李宗义先生,演员阵容有老生赵世璞、黄世骧,旦角李冬梅、老旦王树芳、净角刘建元、丑角郭韵和、冯万奎,琴师有迟天标、杨洪钧(王树芳之夫)等,带来的剧目是《除三害》、《秦香莲》、《海瑞罢官》等,那真是轰动一时的戏坛大事,报社记者采访、照相,我还让《邢台日报》摄影记者杜逢仁给拍了一套主要演员便装照,至今珍存。
自那以后的数年间,被邀请来邢台演出的名牌剧团、大腕演员不尽其数,计有:中国京剧院一团的袁世海、杜近芳、冯志孝、张学津、曹韵清、李宝春、杨春霞、陈真治、谷春章、李金泉、金立水、于魁智等,场面有赓金群、沈玉才、郭根森、郭启先等;中国京剧院二团的李和曾、叶盛长、江世玉、高牧坤、李世济、赵丽秋、高玉倩、景荣庆、李广仁、张春华、曹世才、罗世保、谭韵寿、方荣慈等,场面有:吴有禹、李门、李超、倪胜泉等;中国京剧院三团的李光、张春孝、沈健瑾、刘秀荣、柯茵婴、李欣、孔新垣等;中国京剧院四团的孙岳、萧润增、杨秋玲、刘长瑜、张曼玲、王晶华、李嘉林、田文善、寇春华、郑岩等,场面有:王凤朝、万瑞兴、王世荣等;中国京剧院青年团的李岩、宋小川、刁丽、、吕昆山、萧润勤等,场面有:黄庭俭、李祖铭、李权等;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的翟建东、陈淑芳、郑子茹、马名群、范永亮、韩金奎等,场面有:耿连军、费玉明、赵建华等;
北京京剧院一团的谭元寿、马长礼、朱金琴、徐韵昌、虞俊芳、关静兰、赵安敏、万一英、周和桐、萧英翔、马崇仁、郭元祥、钮荣亮、朱锦华、阎韵喜等,场面有:谭世秀、金惠武、燕守平、尚长贵等;北京京剧院二团的李万春、姜铁麟、梅葆玥、沈长春、陈志清、刘雪涛、赵燕侠、吴素秋、吴吟秋、杨淑蕊、张韵斌、郎石林、白凤鸣等,场面有:郝友、张茂启、王福禄等;北京京剧院三团的李宗义、李崇善、李元真、赵世璞、黄世骧、孙毓敏、李韵秋、李冬梅、赵慧英、王树芳、赵葆秀、萧英翔、刘建元、郭韵和、冯万奎、黄柏雪等,场面有:迟天标、杨洪钧、王燕生、郑文祥、赵世林等;北京京剧院四团的茹绍荃、王玉珍、罗长德等;北京实验京剧院的贯镇山、蒋弘翔、李浩天、李宏图、关静茹、岳惠玲、李宇秀、孟俊泉、王文祉、刘永贵、马增寿、魏昌桓、刘广义等,场面有:马仲勤、黄双凯、黄天麟、崔学全等;北京风雷京剧团的朱宝顺、孟卫东、林雅雯、李树屏、杨燕毅、于光远等;场面有:何顺宝、陈庆增、刘正辉等;北京市青年京剧团的杜镇杰、高彤、李宏图、王蓉蓉、刘山丽、张巨萍、黄彦忠、朱唯、梅庆阳等;场面有:杨广同、王威、赵旭、王少军等;北京市戏曲学校教师演出团的郭少衡、尹培玺、李金声、安晓峰、张学玲、巴金陵、李吉庆、陈博裕等。此外还有前梅兰芳剧团的梅葆玖、沈小梅、陈正薇、李玉芙等等。
此外,还有天津市京剧团的王则昭、马少良、程正泰、杨荣环、李经文、康万生、张占来、穆祥熙等;上海京剧院一团的童祥苓、孙鹏志、;陆柏平、张南云、李炳淑、李丽芳、王梦云、金锡华、朱妙善等;山东省京剧院的周明仁、杨志刚、刘建杰、程青、鞠小苏、宋昌林、王玉瑾等;河南省京剧团的吴韵芳、李元睦等;青岛市京剧团任德川、张瑛、吕德礼等;大连京剧团的杨赤、李萍、平涛等;江苏淮阴市京剧团的宋长荣、陈玉华、陈云秋等,以及邯郸市京剧团特邀的四小名旦陈永玲、后起之秀李胜素等等。
来邢台演出的剧目属于行当齐全的“大戏”有:《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龙凤呈祥》、《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红鬃烈马》、《铡美案》、《野猪林》、《法门寺》、《杨门女将》、《赵氏孤儿》等,某一行当特色突出的“流派”剧目有《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苏武牧羊》、《清风亭》、《捉放曹》、《.文昭关》、《十老安刘》、《玉堂春》、《宇宙锋》、《白蛇传》、《望江亭》、《锁麟囊》、《孔雀东南飞》、《柜中缘》、《拾玉镯》、《诓妻嫁妹》、《九江口》、《杨香武三盗九龙杯》、《十八罗汉斗悟空》等等,不一而足。
总而言之,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戏曲尤其是京剧舞台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加之邢台成立了振兴京剧联谊会,并从中联系、联络、联谊,使来邢台演出的院团、演员、规模,都多于、好于、强于“文革”以前的任何时候,也使我在这种艺术环境的熏陶、滋养、培育下,成为了一名铁杆京剧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