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大连宏济大舞台满满当当,乐池、过道都是熟悉的面孔”,何熙文回忆起他八十大寿那天,第一次作为主角唱的那出大戏,语气里透露着喜悦,侃侃而谈,与他一同搭台唱戏的是他相识多年的老票友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们。
01
六七岁的时候何熙文就与京剧结缘了,父亲用手摇唱片机放梅兰芳、马连良的京剧唱片,“一马离了西凉界”的唱段,一句一句唱进他萌动的京剧情怀。如果在现场看上一场戏,他更是高兴得不得了,惊艳于旦角的粉墨扮相,沉醉于武生的刀枪把式,在咿咿呀呀的唱戏声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在大学期间,何熙文潜心科研,学习科学知识,尽管和京剧的接触越来越少,可是一有机会还是要到剧场看戏。他把生活的重心放到国家化工科研项目上来,当时国家的运算放大器没有测试仪器,他就把进口仪器的面板一点点拆开,琢磨线路的接法,在国内首创研究出线形集成链路测试仪。但得到的科研项目奖励的五十万,何熙文一分都没有拿,全部献给学校,铺就了机械楼前的那条蜿蜒小路。
十五门课程,两本《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书籍,数十篇学术论文,直到何熙文退休的那天,他都无比骄傲地说:“从计算机到单片机,全是我自学的,我这个理工教授是自己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尽管身为理工教授,但成为京剧专业演员的梦想始终留存在何熙文的心中。直到33岁那年,也是何熙文最煎熬的一年,连夜的高烧不退,喉咙疼痛,他只得被迫进行手术切除扁桃体,高音再也唱上不去,登台唱戏的儿时梦想就这样早早破灭。他知道,他再也不会有机会成为专业演员了。02
2006 年正式退休后,何熙文下定决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令人意料不到——他要开启全球旅行的篇章,从南非好望角到欧洲十国,从悉尼歌剧院到金门大桥,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张珍贵的旅行照片。“走完全球以后,整个人的心境就开阔了。”在异国他乡的华盛顿和旧金山,他也曾看到京剧的演出,甚至还在德州打鼓合奏。轻松的退休生活让他拥有充足的时间欣赏传统京剧唱段。
事也凑巧,学校当时正致力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邀请何熙文带来“京剧的魅力”的专题讲座。谁都没想到第一期讲座就吸引来两三百名同学,讲到“梅兰芳大师”的时候,热闹非凡的教室甚至还要加凳子,这样的京剧启蒙课,他一讲就是三年,这就是他晚年投身京剧教学的开端。这三年讲座的积累,何熙文整理汇编成京剧教材《探究京剧之美》,出版社的编辑都不禁惊叹:“出过两本单片机书籍的微电子教授怎么开始写京剧书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学对京剧产生兴趣,京剧讲座演变成选修课,学生京剧团也正式成立起来,京剧艺术在大连理工深深扎根。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同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京剧艺术,甚至还有自称跑调的“音痴”。对此,何熙文却有着自己不一样的理解,“学生都是有艺术潜能的,多听唱段,多练音准,瓶颈一过的话,水流就开阔了。”
讲到这里,他起身翻找珍藏的《大工京剧团编年录》,书中细致入微地记录每一届京剧团社员的信息,定格每一届毕业生的京剧专场,每一名同学他都能清楚地记得。他指着一个戴眼镜的少年说,“你看这位同学,他最开始唱歌跑调,一窍不通,现在已经成为华东理工大学京剧票友会的指导教师了。”
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从大工京剧团走出来的学生,有的在天津北洋京剧社演出折子戏,有的正为筹建组织京剧社团奔走……他们的进步,何熙文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03
今年是他与京剧团结缘的第十个年头了,现已83岁高龄的他,每周日都要提前准备好锣桡鼓板,到大学生活动中心亲自指导京剧团的学生,他反复强调:京剧有个特点就是口传心授,必须得一对一地教,少一个弯都不行。这是对着电视机、录音机都体会不到的。
一进京剧团,何熙文便开始忙活起来,布置场地,调试投影仪,与京剧票友们调好弦,笑眯眯地欢迎前来吊嗓子唱曲儿的同学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前唱曲儿,何熙文不厌其烦地为同学们找谱伴奏,戏曲声此起彼伏,喝彩声接连不断,气氛更是热闹非凡。“我不是专业京剧演员,也不是京剧艺术专家,但是没遍数的循环,每一个音调早就烂熟于心了。”他的嗓音条件唱不上去,就安静地听学生唱,听完后给学生提建议,一来二去,学生的京剧功底日渐长进。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京剧团的学生唱戏,他夸赞学生演折子戏的水平都接近专业演员,只是遗憾因为疫情原因,京剧团专场表演一直被搁置,导致他们没有更多表演的舞台。
对京剧团一以贯之,对选修课也是如此。每周三晚上,何熙文都会提前一个小时,穿着正装来到教室,疫情给教学带来不确定因素,选修课越来越冷清,京剧这门课甚至险些没开成课。他以寥寥无几的选课同学为骄傲,称他们是最可爱纯粹的人,“他们和我讨论问题已经超出课程之外,这个和那种就想拿个学分可不一样。”只要有一个人喜欢京剧,他就愿意将自己十余年的积累无偿地奉献出来。
京剧选修课堂的同学说,何老师给她的印象是那种非常传统的老教师的形象,他很尊重课堂,尊重知识,也尊重学生。每一节课的课件,除了京剧的专业知识,何老师都会把自己的肺腑之言写在课件里,同学们的作业老师也会认真去看,如果有同学表现出对京剧的热爱,老师会非常开心。
04
何熙文一直对京剧的传承保持乐观的态度,“京剧它亡不了,总是有人要喜欢的,本来传承京剧这条路就很坎坷,我们不能浮躁。”不要害怕京剧消亡,它只是由大众艺术变为小众艺术,并不是就此销声匿迹。他不追求京剧的张扬和大众化,只要有人能从京剧当中得到慰藉,能够在浮躁的环境中沉淀下来,就很满足了。“只要努力用心传承,京剧一定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和喜欢。”
33岁那年,何熙文就知道他没法成为台上唱戏的主角儿了,而在几十年的热爱与坚守中,京剧始终是他心中“主角儿”,同时,他也让这个“主角儿”走到了万千学子身边,用传统艺术的魅力感染和浸润着一代代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