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晚,北京京剧院以一台《除三害》在长安大戏院开启一连19天的“克绍箕裘灼芳华”——挖掘整理复排剧目展演,老中青三代演员将集中展示剧院四年来挖掘整理复排剧目的成果,其中大都是多年鲜见于舞台的濒危剧目。
当日在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挖掘整理复排剧目展演见面会上,国家一级演员、小生名家包飞,梅派青衣名家王怡,青年程派名家郭玮,青年花旦名家常秋月,青年老旦名家康静,优秀武生演员、李派红生传人李孟嘉等人分享了自己在挖掘整理剧目上的实践心得。
小生名家包飞此次除演出《庄王求将》外,还将帮衬其他行当的演员出演剧目,在他看来,提携年轻演员也是自己的一分责任。“我1997年来剧院,担当了很多的配演,记得刚进剧院不久我就有幸与张学津老师合作,从排练时就特别紧张,可没成想老师带着我上台的一霎那,我就松弛了下来。小生行当的代表剧目少,所以我演的大部分戏都是跟旦角合作的,提携帮衬年轻人也是我对京剧热爱的一种方式。”
李孟嘉此次演出的《忠义千秋》曾是祖父李洪春的代表剧目,他表示,“没有挖掘整理复排剧目项目就不可能有机会挖掘这么多的’老爷戏’(关公戏)。我们家三代唱红生,文革时,爷爷当年的剧本都撕掉了,后来爷爷拿茶叶纸回忆出了30多出,这些年我把这30多出剧本录入了电脑,至今已经恢复演出了8出。老爷戏演起来是很累的,即便是坐着也得绷着劲儿。”
20多年前跟李金鸿先生学演了这出《佘赛花》,王怡介绍说,“这是一出根据地方戏改编的剧目,由杜近芳和叶盛兰两位前辈艺术家首演,后来很多年没人演了,目前只有音配像的片段。全剧剧情诙谐,展现了佘赛花和杨继业的爱情故事,有演唱也有开打。”
常秋月恢复演出的《蝴蝶杯》源自师父孙毓敏年轻时的一张剧照,“看到师父孙毓敏年轻时的一张剧照,我就很想演这出戏,师父听了很激动,但她说自己对这出戏有些淡忘了,于是让我去求教河北梆子名家刘玉玲老师,这出《蝴蝶杯》也是京梆子的代表作。当时没有剧本,便向国家京剧院去借,发现太长了,据说河北梆子这出戏要演两个晚上。最后我们是用河北梆子的剧本,以及杜近芳、云燕铭等名家的演出版本融合成了2小时40分钟的版本,为了唱腔的丰富性,还增加了一段四平调。”都说生书熟戏,常秋月称,“熟戏对观众而言有一种欣赏的愉悦,演生戏在票房上或许是冒险的,但我们要把生戏演成熟戏,也向观众展示更丰富的剧目储备。”
程派名家郭玮的《硃痕记》是将《牧羊圈》整理成了程派的全本戏,其中赵锦棠演唱的“南梆子”一段,有着别致哀婉的韵味,而“牧羊”一段中的大圆场则是表演上的一大看点。老旦名家康静称自己的这出《孝感天》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断奶式挖掘,原因是之前的演出资料不全,剧本又有很多版本,难以取舍和删减。“老旦的戏本就少,在戏校时我曾经学过其中的片段,这出戏取材于《左传》,讲的是孝道,之前常演的只有50分钟,呈现全貌一直是我的心愿。而全剧三个多小时如何浓缩,常常让我思考至半夜。后来我们按照李派风格恢复了唱段,行当也更为齐全,目的是和前几年的新编剧目《天下归心》区别开。但遗憾的是我的师父李鸣岩没有看到这出戏的上演。”
据悉,此次展演共有20出(折)剧目参演,共计19场。据北京京剧院副院长朱甲介绍,挖掘整理复排意义重大,一些濒临失传的剧目只存在于老艺术家的脑海中,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若不尽早进行抢救性保护,恐将永久性失传。“2019年,北京京剧院成立了传统剧目工作室,专门对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传统剧目进行深度挖掘,为有价值的老戏拭去历史尘埃,重新整理复排使其重回舞台,增加剧院的常规演出剧目数量。而此次参加展演的19部剧目题材丰富、形态各异、流派纷呈。有些剧目有的是许久不演的重新复排,有些是京剧残本的修补和续编,有些是从老艺术家的脑海中打捞,其难度相当于排演一个新创剧目。如《忠义千秋》这样濒临失传的红生戏,《水淹七军》这种重返舞台的三国戏,修旧如旧的《打严嵩》,以及仅剩段落残存、后经重新编织剧情的《万里封侯》等,都是北京京剧院从大量的申报剧目中严格遴选出来的。此举在流派传承、人才培养、现实价值、市场效益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有效确保京剧艺术活态传承,有根可寻。此外,挖掘整理复排既丰富了常规演出剧目,也培养一批北京京剧院的中坚力量,以戏出人,拓宽京剧演出市场,丰富京剧演出剧目的种类,弥补京剧市场剧目供给不足,不仅是保护、传承、弘扬、发展京剧艺术所进行的有益挖掘和探索,也是对构建京剧生态、开创京剧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