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最主要的,我始终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人来传承是不行的。京剧艺术是活的艺术,它的艺术价值与内涵需要演员来呈现。”
他从事京剧艺术52年,六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作为演员,他文武双全、演技精湛,有“全才花脸”的美誉;作为京剧袁派艺术领军人物,他一直关注京剧的发展,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振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期嘉宾杨赤,全国人大代表,大连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国粹京剧如何与时代共鸣守正创新?年轻人会怎样爱上京剧?有关京剧振兴,这次两会带来了哪些建议?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杨赤代表。欣赏品味艺术,得沉下心来
在2022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京、豫、越、黄四大剧种联袂登场,老中青少四代人同台演绎戏曲《生生不息梨园情》,彰显了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和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这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赤第六次登上春晚的舞台,他带领着4名9岁少年“小包公”唱响京剧《赤桑镇》选段,唱腔雄厚、韵味十足,赢得一片喝彩。
在京剧中,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京剧就像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它有着优美动听的曲律、铿锵激越的唱腔、变幻多彩的脸谱、亮丽鲜明的服饰,样样都体现着中华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杨赤看来,京剧是中国戏曲集大成者,虽然仅有200多年历史,但却将中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戏曲文化容纳其中,在京剧舞台上,能找到任何一个剧种的表演痕迹。“这就是京剧被称为国粹的原因!”
京剧有一套完整的舞台表演体系,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法,都有体现。有观众认为京剧的欣赏门槛高,请教杨赤该如何看京剧。“其实京剧艺术是个需要品味的艺术,欣赏品味艺术有个要求,就是必须得能沉下来。”杨赤回答道。传承发展戏曲关键在人
去大连京剧院排演现场当特别“观众”,是杨赤多年来的习惯,每当看到有青年演员基本功不扎实,或是舞台走位拿捏不好,他就会上前指导,与大家一同交流。进入三月,经典剧目《谢瑶环》《白蛇传》《望江亭》等陆续上演,这些戏排得怎么样?演得怎么样?观众反响好不好?如何打磨精品?都是杨赤所关心的。
近年来,大连京剧院得到了长足发展,青年演员队伍也在锻炼中不断成长。“人是最主要的,我始终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人来传承是不行的。”杨赤强调道,“京剧艺术是活的艺术,它的艺术价值与内涵需要演员来呈现。”
杨赤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这些年,他花大功夫培养青年演员,给予他们在舞台上实践与磨炼的机会,杨赤说,只有这样,他们将来才会成为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青年演员们在舞台上精进技艺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戏迷。
十年寒窗苦练,成就京剧之星
杨赤1961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由于父亲热爱京剧,于是家中的收音机里,京剧节目是永远的“主角”,家庭熏陶也让他从小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1972年,杨赤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考入大连市艺术学校,从此开启了他的戏曲从艺之路。
“我从小就喜欢京剧,我父亲是戏迷,他喜欢听。当时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当收音机一放京剧时,我立刻就不玩了,回家趴在收音机前面听。”
杨赤从小立志要唱好京剧,他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学戏之路再苦他也绝不偷懒。每天早晨5点起床吊嗓子、练基本功;吃过早饭,上午上了3个多小时武功课;下午上完文化课;晚上接着练功。寒来暑往,杨赤几乎天天如此。
“什么叫练功?一个动作重复一百次,这叫练功;‘拿大顶’一拿二三十分钟,这叫练功。”杨赤说道。“拿大顶”就是头手倒立动作的俗称,杨赤认为,一位京剧演员,要想把戏唱好,不刻苦练功是不行的。
正是凭着这样一股韧劲,经过5年磨砺,1977年毕业时,杨赤不仅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演起《铡美案》《二进宫》《秦英征西》等传统京剧大戏也有模有样,并逐渐引起了京剧界前辈的关注,认为他是花脸行当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京剧行当中流传着一句谚语“千生万旦,一净难求”,这个“净”就是俗称的“花脸”。“花脸确实很难出一个人才,京剧中老生和旦角主演的剧目很多,花脸配角居多,主演较少。因此好的花脸,特别是花脸艺术家就更少了。比如我的老师袁世海这样的京剧大师,非常难得。”杨赤说道。“艺术家的价值,不能用在舞台上的时间长短来定义”
1982年,杨赤所在的“青年实验京剧团”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专门邀请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花脸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来大连授艺。当时袁世海先生已经66岁,见到杨赤,尤其是看过他的表演后,袁世海先生不觉眼前一亮,当即表达了要收杨赤为徒的心愿。
一个教得认真、一个学得仔细,杨赤会的戏越来越多,艺术积累越来越丰厚。他迅速在京剧花脸行当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既能唱裘派戏,又能精准地展现袁派风韵,频频在全国各类重大活动中亮相,赢得了“全才花脸”的美誉。1990年,他出演的《九江口》在北京一炮打响,助他成功摘得中国戏曲最高奖项——“梅花奖”,成为国内京剧界公认的袁派艺术继承人。
杨赤跟随袁世海老师学艺20年,不仅学到无数表演技巧,更感受到一种敬业精神,“戏就是他的命,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袁世海形容架子花脸为“高级味精”——并非舞台上的主菜,但却要为舞台增添味道。“作为一个花脸,不要去想一晚上我才演十几分钟,把短暂的十几分钟演好,照样能征服观众。”杨赤说道。三个多小时的京剧《龙凤呈祥》,张飞一角只登台十分钟,但袁世海老师却在这十分钟里把张飞演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不能用在舞台上的时间长短来定义。”
杨赤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当记者问到“最喜欢哪个人物”时,他说:“没有最喜欢的,哪个都喜欢。喜欢李逵,因为这个角色刚正不阿、爱憎分明、孝顺母亲。鲁智深我也喜欢,跟李逵性格差不多。”“艺术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更多的青年演员走进了大众视野,拉近了国粹京剧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大连京剧院也在积极探索,努力通过新媒体平台拓宽京剧传播渠道,剧院相继开通了新媒体公众号和短视频账号,戏迷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账号随时了解院团最新动态、演出资讯。此外,大连京剧院还积极参加“云端艺术季”“京剧的夏天”等线上展演,以推广京剧国粹。
杨赤认为,任何一门艺术都不能脱离时代,让京剧艺术利用网络传播无疑是巧借东风。“我们大连京剧院很多青年人都步入了网络队伍当中,我是非常支持的,艺术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同时,由于京剧的舞台艺术特性,网络视频也无法完全取代京剧艺术,“网络起到的是宣传推广的作用,让青年人对京剧艺术产生兴趣,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走进剧场感受传统艺术魅力。”
谈及对“守正创新”的看法,杨赤有着自己的思考:“首先把优秀的传承下来,在传承过程中把不符合时代的部分变一变,也就是所谓的创新,创新不是推倒重来。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把老师教给我的优秀东西呈现出来。现在我又有很多学生,我也有责任把这些好东西传递给学生们。”
让年轻人喜欢上京剧艺术,杨赤持乐观态度。“京剧进校园、进社区,搞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年轻人走进剧场,这对我们传统文化特别是国粹京剧的发展是非常好的事情。”杨赤认为,这一代青年人更有内涵与见识,“我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走近京剧、喜爱京剧。”
杨赤表示,这次参加两会,他依然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演员人才培养。他建议对戏曲院团推出的传统经典剧目进行甄别遴选,并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以五年为期在全国交流演出。目的是为发现和选拔青年人才提供平台,激励青年演员坚定文化自信、刻苦练功学艺。
“弘扬职业精神”是杨赤反复强调的一点,“现在这么多观众走进剧场,我们京剧人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唯有提高艺术水平,用最好的精神状态把优秀艺术呈现给大家。除了政府加强扶持力度外,演员队伍的自身素质也应不断提高,唯有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