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
打通戏曲人才培养全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向文艺院团培养输送专业艺术人才的主渠道,艺术院校培养了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毕业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艺术院校毕业生入职院团后,存在专业不对口、所学与所演衔接不畅等问题。一方面院团急需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无法满足院团用人需求,人才短缺问题对艺术创作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
其问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演员队伍领军人才接续不力。以国家京剧院为例,现有演员183人,40岁以下演员134人,35岁以下演员107人,年轻化特征突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家逐年退休,青年一代领军人才还未形成较大影响力。二是行当和流派人才配备不全。三是青年人才储备不足。院校培养与院团实践有一定差距,“好苗子”难得一见,毕业生入职后素质不够全面、舞台经验缺乏,院团还需3年至5年时间进行再培养。四是急缺戏曲容妆、道具、舞美等特有专业人才,院校此类专业设置不齐整,院团此前多依托内部自主培养,系统性、专业性不足。
建议文艺院团与艺术院校之间开展“小荷”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跟踪培养、创新机制、联合演出等方式,打通教学、练功、创作、排练、演出的全流程,实现“从教学到实践”“从单向培养到联合培养”的目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传承艺术精粹,在一招一式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青年学子搭建成长“快车道”,以戏促功、以演育人,破解人才难题,推动舞台艺术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跟踪培养是指,将培养关口前移,预选优秀在校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即院团委派艺术成就卓越、舞台经验丰富、技艺水平高超的艺术家,以经典剧目教学为核心,让具有成才潜力的在校生跟随名家学艺。入职剧院后,再根据毕业生的自身条件,继续安排剧院艺术家对其进行“一对一”培养,推动青年人才的持续成长。创新机制则是推动院团与院校资源共享,构建教师和艺术家“双向准入”机制,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良性循环互动。联合演出则包括吸纳在校生进入院团的剧目创作组、制作组、演出组;院团与院校联合推出经典剧目青春版、校园版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为在校生提供实操演练的机会,推动双方在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